2010/12/31

可口可樂動畫接龍

創作的形式有很多種,製作動畫的可能性也很多,無論如何,做得開心,好玩最重要。沒有熱情,要如何能 Animate ( 賦予生命 ) 自己的作品呢?




轉貼自 ~ 原創發布| Let's Coca !!! 品賞艾尼墨訪談錄愛可網

可口可樂動畫接龍

有許多優秀的作品由個人之力完成,我們對他們都很敬佩;集體配合,各盡其職,也是現在的普遍模式。 當個人與集體這兩個概念結合時就產生了“接龍”這一美妙的創作形式!


現在就有這麼一幫人,看到愛可網舉辦的可口可樂比賽的消息後,決定一起嘗試接龍形式完成這部作品,我想各位一定很好奇,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010/12/28

書籍推薦 – 亂世煉金術 & 隨處經濟效應

這兩本書都是2010年中在台灣出版的

亂世煉金術 以及 ANYWHERE - 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

都是屬於宏觀策略思考或是設計思考,關於趨勢

特別推薦~第二本~隨處經濟的推薦序~網際網路轉大人~撰文者為

暢銷書《N世代衝撞》、《維基經濟學》作者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

短短的篇幅~清楚地描繪出整個大時代的輪廓樣貌

.........


亂世煉金術

亂世煉金術:150 WAYS TO SPARK INNOVATION DURING TIMES OF CHANGE

EXPLOITING CHAOS: HOW TO FILTER THROUGH THE NOISE AND BREAK THROUGH THE CLUTTER

內容簡介



Chaos 從字面上解釋是「混亂、渾沌不明」的狀態,
而在本書,作者指的卻是一種難以預料、未知領域中的星星之火,引伸至經濟的衰退、機會的泡沫化。


早在TWITTER、FACEBOOK還有當前我們所遇到的經濟危機之前,愛因斯坦就已經發表了三大不變的真理:
--別讓自己陷入混亂之境,學習發現單純的美好
--想辦法從混亂中找出事物的規律和一致性
--艱困的環境下,必定存在著機會


身處在不明朗的景氣下,企業或組織通常會以較保守的策略來因應,但,這並非絕對──畢竟,「守成」絕非維持榮景的唯一方式!


戲劇性的改變或簡單的發展,往往可以創造出另一套新的市場法則。


2010/12/27

這樣玩動畫也不錯!

真的!這樣玩動畫也不錯!

透過之前一篇文章~英國動畫的實用性~的介紹

其實不難想像動畫作為一種"創意表達工具"的靈活應用,有很多的可能性...

這次舉的例子不算多 ( 時間有限 ),但也足夠作很多的想像了...


ANIBOOM 本來為一動畫分享平台,現在甚至再擴展商業應用~作為專案共創平台。

aniboom

稱之為~Aniboom Virtual Studio (AVS)

動畫師等等相關專業人才,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案(由外部企業公司等等提供的)。

最有名的例子是~MASS ANIMATION

MASS ANIMATION

讀 - 「策略」這頭凶惡的坐騎,駕御它!?

品讀的文章來自於~

設計觀察部落格

「策略」這頭凶惡的坐騎,駕御它!?


文章一開始舉了一個大三學生的案例~一門設計企劃的課。

最後的關鍵語~我們究竟在學「怎麼做有策略思考的設計案」,還是在學「如何讓設計案看起來有策略思考」?

事實上,這是不管在學院裡還是職場上,都會碰到的狀況~倒果為因!

一門企劃課,目的在於讓學生練習策略思考,但常常因為各種奇妙的狀況~如老師引導錯誤或是學生投機~往往為求達到最後"目標"而不擇手段(這樣形容或許不夠溫和)。

所謂的不擇手段就是,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或許在當下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就像文中的第三組學生,他們也許可以拿到高分,但是,畢業之後呢?總不是長遠之計。

時代一直在變,公式也一直在變,想背也背不完,如果不能從每次的學習中,掌握處事的重點與原則,甚至建立自己做事做人的價值觀,那只會讓自己疲於奔命地應付再應付...

文中也提到了提姆.布朗(Tim Brown)所著的"設計思考改造世界"這本書(這的確是根本)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策略思考提出的問題,不會是~如何設計出一個很棒的打字機?而是問你~為什麼要(繼續)做打字機?

這是柯羅納打字機公司的血淋淋案例。別為自己還能在一間大公司裡做點小設計而感到心滿意足,真正的務實,還需要再加上一點危機意識。

意思是,專業能力是基本前提,畢竟那是具體到可以讓老闆願意僱用你的條件。但是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真有價值,對自己或是對他人,就還需要再多點設計思考了。

從手上進行中的工作、功課中開始,抽掉別人(老闆、老師、朋友...etc)給你的標準,這會是學習策略思考或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

2010/12/25

[轉載] 英國動畫的實用性

先岔題~期望台灣也將會有個集結動畫相關資訊的分享平台,像是品賞艾尼墨,甚至是 aniboom

aniboom 甚至做到不僅僅是資訊分享平台,或是辦辦比賽而已了,他們甚至作為了自由工作者與企業公司專案之間的仲介角色。(詳細說明之後再補充)

這是篇前哨文,當作"這樣玩動畫也不錯!"一文的前製功課。






以下來自於


轉載| 英國動畫的實用性 (來源網頁)


品賞艾尼墨


非常棒的動畫分享平台,視野非常國際化





[ 轉貼內容 ]

這篇文章是轉載薛燕平老師的著作《 英國動畫 》中圍繞“英國動畫的實用性”的四段話,我認為這四段話對我們會很有幫助,讓我們認識到外界的同時也能認清我們所處的環境。

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伴隨著一些英國產的實用性動畫作品往下看吧!




英國動畫的實用性及其成因

英國大使館每年都會和中國傳媒大學搞一些文化交流活動,例如動畫MV展、設計師講座,旨在推廣英國創意產業。 每次活動結束時觀眾都會收到一份條查表,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問題是“你覺得英國是創意發源地嗎?”我不知道他們可以如此自信以至於問出這樣子大的問題,搞得全世界似乎只有英國人會思考。 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英國確實是最早(1995年)提出“創意產業”這一概念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倫敦更是成為世界創意產業的中心。 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這樣評價今天的英國創意產業:“從某方面講英國正在經歷一場創意革命。當然,我們並沒有發明設計、廣告、時尚、廣播、電子遊戲等事物,我們只是給這些領域起了名字,貼上標籤,讓人們認識到他們的價值而已。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部分,創意產業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我們不是第一個搞創意產業的,但我們是第一個使用創意產業這一名詞的人,並且對其極為重視。我認為創意產業在英國GDP中的比例比其他國家要高,站了英國整個經濟的8%。這個比例很高,其發展速度是國民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三倍,所以倫敦有很多創意公司。”

英國政府支持創意產業的力度與日俱增,十幾年前就開始對包括動畫在內的文化創意產業狀況進行評估——從廣告到電子遊戲,一共分為13個類別,其中有七個類別與動畫有關。 由此看來,在英國動畫可以乾很多事情,而不僅僅是講故事。

其實動畫除了作為敘事性藝術品在電視台與電影院放映外它還有很多其他功能:動畫MV,動畫廣告,建築瀏覽動畫,電子遊戲過場動畫,影視作品的動畫片頭、片花,電影特效,舞台表演的多媒體展示,電視節目包裝,工業設計演示動畫,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演示,甚至動畫電子賀卡與DVD光盤動畫菜單。 在英國幾乎每一位動畫藝術師(不論名氣大小)都參與過實用性動畫項目的創作,並湧現出一大批像激情動畫公司、阿卡工作室等享譽世界的本土動畫公司。

製作實用性動畫的好處顯而易見——錢多! 無論是製作預算還是創作者的報酬都是製作個人藝術短片所無法比擬的。 看著那些世界頂級商家客戶名單,我想任何一個動畫師都會怦然心動。 在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其利潤率遠比製作電視系列動畫片高得多),這些製作實用性動畫的公司還借助與世界一流商家合作之名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於是又有新客戶慕名而來,或製作實用性動畫或投資創作敘事性動畫,動畫運營的良性循環就此建立。





也許有人會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實用性動畫的藝術創作空間肯定微乎其微甚至毫無藝術可言,用“製作”二字形容它比用“創作”二字更為貼切。 在中國這一猜測也許成立,但是縱觀英國實用性動畫,你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這些“活兒”與動畫師的個人藝術短片無論在製作技巧、形式還是美術風格上並沒有明顯區別。 以廣告為例,英國動畫廣告所表現的內容乍一看通常與產品本身沒有多大關係。 客戶往往記住了一部富於創意的動畫片而忽略了廣告所推銷的產品是什麼。 廣告客戶不但不追究自己的產品沒有被明確宣傳的責任,反而很欣賞藝術家們這種“文不對題”的創新想法。 在這樣有品位的客戶的培養下,英國動畫藝術家們獲得了其他國家動畫師可望而不可及的創作機會與資金,很多動畫廣告片的形式與主題絲毫不遜色於藝術短片,令人愛不釋手,有收藏的衝動。 動畫廣告成為動畫師的試驗田,各種新技術與形式得到客戶充足資金的大力扶持,動畫是積累了經驗與資金,再應用於個人短片創作,於是又一個良性循環建立了。


2010/12/16

APP TREND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80" caption="(消息來源:TNW;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caption]

APP趨勢,是未來的必然,雖然看起來似乎僅普遍應用在科技相關領域,但這樣的趨勢背後~也蘊藏著驅動社會演化的能量。APP觀念的思考也會變得很重要。


內容接收者(消費者)→ 硬體介面(iPad / iPhone)→

連網軟體平台(iTunes)或 雲端平台(Apple Store)←

內容創造者(生產者)




新媒體狂潮!?

有人說這是一波新媒體狂潮,也有人說這是25年一度的革命,從最近的新聞~美國人上網時間已和看電視打平,或是中國禁止網路媒體播放歐美影集所造成的大迴響等等,都可發現,我們的生活模式真的跟過去不大一樣了,問問自己身邊的朋友,事實上也幾乎是上網時間超過看電視的時間,甚至多很多。

新媒體狂潮(或革命),也似乎有這麼一回事。在過去行動上網還不普及的時代,傳統音樂產業就面臨了一波大變革,有人只是奮力地反盜版,然後無可奈何,但也有人在這當中找出並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iTunes。

那個時代,網路速度還不足以應付影音內容,而現在,卻已經足以支撐行動上網風潮的快速進展。所以,變革又來了,這次是更全面的數位內容,包括數位出版,包括影音內容,包括遊戲,甚至更多。

三年前的 iPhone ,已經開創了這個新局,現在的 iPad ,以更具殺手級應用的姿態,正式揭開新時代的序幕。

當然,不僅僅是硬體的行動裝置,還有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包含多點觸控使用模式),也包含雲端應用的創新商業模式 ~ APP Store 。


開放思考/雲端應用/平台思維

最初大家聽到 APPLE 要做手機,許多人還覺得~不會太晚嗎? 或是覺得~每個大廠一年都要做出那麼多款的手機,來應付不同族群的消費者,你 APPLE 只做一隻?之類的。 最後,原來~ APPLE 開創了新的模式,讓你去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手機,讓其他公司來幫你做 APP ,這確實是的聰明的方法。

從這當中還可學到~善用雲端應用的觀念,以及,懂得運用平台的思維。


應用於數位內容創作

我們也可以試著想像,透過這些創新的科技應用,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創作模式,甚至商業模式。

以動畫為例,電影或是影集,是動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產業運作「模式」,一種得以透過多人合作又得以符合成本效益的市場導向商業模式。

台灣動畫產業的瓶頸是在於市場規模,因為動畫生產是一種「規模經濟」,需要透過「大量生產」及資本主義式的"市場行銷"來平衡頗高的生產成本。

然而, APP 時代告訴我們,媒體通路還有更多可能性,不再是電視生態獨大。而當我們不必拘泥於電視頻道的通路時,就可以回頭重新思考,過去的「規格」(例:影集13集/一集22或11分鐘),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所定收看的族群不再是守在電視機前,躺在沙發上的觀眾時,而是坐捷運火車通勤的上班族或學生時,他們的閱聽習慣還會一樣嗎?如果不必每集都做這麼長,單集成本是不是就降低了,另外,也因為不必受制於電視頻道的規格,也就不一定需要一次就做滿一季13或26集的量。透過網路,彈性似乎大得多了。

其實這也不算太新的觀念,比如春水堂或是青禾動畫也早就著手這塊市場了,只是,未來在 APP 時代,會更普遍,也會有更多可能性。

當然還可以繼續往下發想~從網路社群模式談數位內容行銷,或是雲端應用的共同創作,或是結合兩者的開放分享與及時回饋的創作經營模式,APP化的創作介面與流程整合……等等。

以下轉載自:

Media * Tech = New Culture [ 媒體 * 科技 = 新文化 ]


123

2010/12/13

iPad衝擊/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 WAY ]   剛好在誠品看到一本呼應這個主題的新書-iPad衝擊(博客來)



最近 Google 甫推出了 Chrome Web APP Store ,已有在使用 iPhone / iPad 的人相信會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感。沒錯,就是 APP 模式,只是傳播介面的載體換成是 Chrome 瀏覽器。而接連而來的這一切,不僅僅意味著網路生態的改變,甚至是整個媒體生態的嶄新演化。

「內容生產者 → 介面 → 內容接收者」-的媒體傳播模式,將有不一樣的可能。 關鍵就在於「介面」 ,不管是 iPhone / iPad ,還是 Chrome 等等的現代網路瀏覽器,都造就出了新的媒體生態,讓消費者 / 觀賞者 / 閱讀者不再是只有電視 / 紙本書籍等傳統介面可作為選擇。

APP 模式正是這個嶄新生態中的創新模式。內容接收者可以更有彈性地透過自己的介面裝置,選擇自己要的內容(APP)。而對內容生產者而言,也不再侷限於既有的媒體通路。

另外再提供一篇文章作為閱讀參考~Web 3.0 與「後 PC」時代




*以下所轉貼的文章已轉為繁體,並局部替換上台灣所慣用的詞彙。


[ 轉貼]  來源網頁

iPad帶來的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2010年12月10日09:54 騰訊科技

[ 導讀 ]   iPad已經改變了網際網路設計,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網際網路的iPad化”。 正如iPad對網際網路設計產生的影響一樣,它對第二波網路應用程式的影響也表現得更為明顯。

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科技時代

[way]

開放,算是興起 " ideacocreator " 這個想法的一個重要信念。最近也在試著整理出 " APP " 概念趨勢,案例當然少不了Apple 和 Google (iPhone App和Chrome App),所以我也認同此篇作者Mr. Saturday所說~Apple並非完全封閉,甚至,如果他是不開放的,iPhone with App的創新模式根本不會誕生。

開放並不等同 "  放任 "因為失去品質的開放也是沒有意義的。數位內容(如動畫)的製作也是如此,這裡談開放,並不是純粹或是完全開放,而是在這個方向上,尋找出適切的配套措施,還有得以維持品質的機制。

事實上,世界上也早有動畫製作的案例發生了,期望台灣的動畫創作也能夠有如此的勇氣來嘗試。

-------------------------------------------------

Dec 11th, 2010 by Mr. Saturday

(來源網頁)


Apple 和 Google 在手機上面的大戰早就已經白熱化, 除了 Android vs. iOS 之外, 大家最喜歡拿兩家公司來比較的, 就是開放的平台以及封閉的平台了, Android 對於開發者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式幾乎不做任何審查, 相對地, 要讓你的應用程式上到 iPhone App Store, 卻須經過重重的關卡. 對於開放系統或是封閉系統的爭論一直持續著, 有的人說 Apple 的封閉系統會讓 Steve Jobs 再一次自食惡果, 若不及早向開放的生態靠攏, Apple 會再一次沒落; 相對地, 也有人直指, Google 的 Android 會造成一個混亂且缺乏管理的開放生態, 使用者的體驗因此受到危害.


實際上, 我不認為 Apple 擁抱的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 畢竟 Apple 也提供開發者工具, 允許他們在 iPhone 上面開發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 這部分是開放的; 但是 Apple 品管很嚴, 雖然人人可以寫, 但並非人人可以上架, 這部分你說他封閉也可以, 但我認為 Apple 是在小心地在求一個平衡, 在品質和完全開放之間取一個平衡點, Apple 的目的是在塑造品牌, Google 的目的是讓全世界的資訊流通, 兩者現在雖然互相踩進對方的地盤, 但當初的出發點和經營哲學卻是完全不一樣, 封閉和開放之說, 也是衍伸於此.


2010/12/12

[轉貼]資深菜鳥的工作雜想



資深菜鳥的工作雜想
Post by Mr.Sunday

這幾年Mr. Sunday不只是拖稿,根本是沒有文章,想當然是天天都去過星期天了。 阿…不是,其實是都是在很努力地在加班。 既然都拿加班拿藉口,想來想去,這幾年好像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就是Mr. Sunday這個資深的菜鳥在職場上領悟到心得與雜想,給大家作為參考。因為大家都處於不同產業或不同的工作環境,所以我盡可能先排除專業相關的東西,留下比較一般性的心得來跟大家分享。

態度決定高度

Passion

其實Mr.Sunday平常還蠻喜歡扮演一個職場的觀察者,例如明明是同一年進公司的新鮮人,能力剛開始都也都差不多,怎麼二三年後,就會有天差地遠的差距。 又可以觀察到明明是同一家公司,或是同一個工作環境,有人就是充滿幹勁,有人就是槁木死灰的。 其實再多去深入訪談了解,其實最關鍵的原動力,就是來自於對工作的熱情。 講這個對工作新鮮人可能很簡單,每一個剛進社會的新鮮人,太多也是躍躍欲試,抱著滿腔熱情,而常見的狀況是。 這熱情隨著工作的年限會以等比級數的急遽降低,原因總不乏夢想跟實際的落差,文化不適應, 跨團隊合作不順,工作不得志,錢賺的太少,….etc  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旦熱情降低,其實本來快樂簡單的事,都變的複雜難解了。  所以如果工作剛好是你的熱情,那恭禧你真的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因為這個比例不高。 如果剛好你還剩下一點小火苗,切記要好好保護它,這是一切的泉源。 而也可能有大部分的還沒有找到,也會建議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也好好沉澱一下,慢慢地從心裡去探尋。維持熱情這件事真的不簡單,除了時時要為自己加油打氣之外,也建議從週遭的朋友同事們,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來互相充電,也要小心那些充滿負面情緒與對工作極度不滿的人們,不要被他們影響囉。

2010/12/05

謎樣的雙眼對上神秘的笑容 [科學人]


這篇是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發表在科學人雜誌上的文章(這個月)。透過他與朋友的對談,我們得以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藝術當中~原本隱晦抽象的元素。


而這裡有趣的是這位朋友所在做的事情~圖像融合程式。目標是讓擬真的動漫畫人物,脫離詭異谷,帶給觀眾更真實的感覺。也就是~試著從藝術創作當中萃取元素,透過科學分析,科技手法,然後,再回頭幫助藝術創作。


這就是他朋友在文中一開始說的~加入『』的元素。 後面更加上了醫學的角度,說明了高低頻率兩種視覺神經細胞,如何影響了人的觀看,如何創造了蒙娜麗莎的神祕微笑。


科學角度,以及科學技術,都是我們觀看覺知這個世界的工具~思考工具、分析工具、製作工具。 是同一件事物當中的不同面向之一。 現代主義在20世紀透過專業分工的思維,將這個世界切成一塊塊的碎片,有許多在我們這個時代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或許在達文西的文藝復興,並非如此。 就連我們對達文西的認識,也是就現代的眼光,領域化地切割分析了他的成就~解剖學、繪畫、建築、軍事、機械、生物...等等...。也造就了我們對於達文西的驚嘆多半是「多元、跨領域」等等的認識與理解。


如果換個方式來認識,事實上,或許達叔所想的所做的,並非在多,而僅是透過不同的角度~認識與理解~感受與體驗~他所處的這一個世界。 而他所創作出來的一切成就,是過程中的證明,證明在這些精巧的手藝當中,他所發現的一切原理,於這個世界。


正是因為透過人的思考、人的發現,以及人的創作,造就了文藝復興,以人為本體出發的大時代。他們並沒有復興為希臘時代,而是透過人類對這個世界更多的認識、更多的角度,還有更豐富的創作,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的精彩頁張。 (完)(有算離題嗎?哈)



蒙娜麗莎的神祕笑容


我的眼睛正視蒙娜麗莎的眼睛,她嘴角的微笑確實神秘,我的眼睛下移,正視她的嘴唇, 乖乖!神秘不見了。


撰文╱曾志朗


我還是不死心,繼續追問︰「那怎 麼辦?」他大笑一聲說︰「我們可 以把動畫裡的人,加上『』的因 素呀!你是認知心理學家,總知道該 怎麼做吧?!」他等著我回答,但我 不知道如何回應,僵在那裡,他以同 情的聲調說︰「算了,專業不同,也 不必讓你猜來猜去了。我們收集了一 『拖拉庫』的人類表情圖像,製成模 型,有眼睛的各種神情,也有鼻子、 嘴巴、眉毛、額頭、下巴等種種肌肉 牽動型態,就像警局偵察小組所有的 人臉資料庫一樣,但更精細。


2010/11/28

Aviary HTML5 photo editor 超簡易照片修圖後製分享工具線上版

與 idea co-creator 的其中幾個想像要素相關連的是:

雲端線上、APP應用、數位內容





What is Aviary !? 節錄關於這個網站的重點介紹:

*Aviary是一個專門開發各種線上創作工具的服務,目前網站上提供了各種繪圖設計、音效混編器,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的線上版,不需安裝、不需註冊就可以隨意使用,Aviary期待自己能為多媒體創作者打開數位化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Aviary是一個很有趣的網站服務,它致力於研發各式各樣的線上多媒體編輯工具(並且在前一陣子,宣布所有WebApp免費開放使用),目前已經擁有多達八款的圖像、聲音編輯器,每種工具你都可以隨意試玩,等到需要存檔時,再統一註冊一個免費的Aviary帳戶即可。

*Aviary有鳥籠的意思,而它所推出的線上編輯工具也都是以各種鳥類來命名。有意思的是,不僅僅Aviary的包裝風格別出心裁,它所推出的工具也大致上符合以「簡單有創意」的方法來使用專業工具的訴求。

*Aviary剛好也彌補了Google應用服務(Google Apps)的不足,Google Apps的線上服務像是Google文件,本身的繪圖功能相當薄弱,也沒有音效處理的功能,Aviary可以直接整合進你的Google Apps服務中,提供更方便、強大的影像、聲音線上編輯功能。


轉貼自:電腦玩物

aviary html5-01

Aviary是一個專門開發各種線上創作工具的服務,目前網站上提供了各種繪圖設計、音效混編器,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的線上版,不需安裝、不需註冊就可以隨意使用,Aviary期待自己能為多媒體創作者打開數位化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而不斷推出新服務的Aviary,最近又開發了一款代號為「Feather(羽毛,因為Aviary的所有工具都是以鳥類命名)」的照片後製、分享工具。這款線上工具有幾個很重要的特色,首先它非常簡單易用,以滿足用戶立刻修出創意照片的需求為目標,並且修圖後提供用戶快速分享照片的獨立網址,很適合隨手將照片上傳、特製然後分享到朋友出沒的各大社群網站。

另外,這款Feather是一個「HTML5 photo editor」,只要使用現代瀏覽器就能快速修圖,不需安裝Flash外掛(所以也可以在iPad上使用,未來也會推出手機版);還有一點非常重要,Feather提供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外嵌工具,網站站長可以隨意把這個修圖工具內嵌在自己的網站中,提供你的網站用戶上傳圖片後的修圖功能(例如你正在經營的一個相簿網站中)。



2010/11/25

雲端算圖




(來源自:動畫筆記本)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被炒熱好一陣子了,

AWN上的一篇文章-Elastic Cloud Computing at DreamWorks with Cerelink,

提到雲端運算應用在動畫製作的例子-雲端算圖,

位於洛杉磯的DreamWorks Animation跟新墨西哥的Cerelink一起合作,

只要DreamWorks需要算圖,

便把資訊送到Cerelink的電腦進行運算,再傳回DreamWorks,

因為傳輸速度很快的關係,使用者也不知道實際運算的電腦遠在千里之外。






DreamWorks在Shrek Forever After,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以及剛上映的Megamind都用這個方式算了許多圖

一方面因為網路速度讓雲端算圖得以實現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新墨西哥製作動畫可以得到一些稅賦減免的優惠

值得國內嘗試推動此類工作的人士參考。


延伸閱讀: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620" caption="Elastic Cloud Computing at DreamWorks with Cerelink ( 點圖連結至原文 )"][/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50" caption="淺談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 (中文) ( 點圖連結至原文 )"][/caption]

2010/11/24

Tumblr : 再次介紹這個另類微型部落格

Introducing: Tumblr v5 from David Karp on Vimeo.

tumblr

-----------------------

這個特別的部落格是2007年創立,不算新,但在台灣遠不及facebook、plurk或twitter來得有名。

吸引我的一個主因是它的介面設計~像APP一樣的圖像化、乾淨俐落、單純清楚,而且有很多漂亮的佈景主題可供套用。 功能上,比facebook有更多項目,但操作上卻是沒有因此變得複雜,我想關鍵還是在於介面的乾淨俐落之故吧。

這也給我更多想像~關於~idea co-creator這個平台可能的使用者介面設計。特別像是前篇文章裡提及的一個特點~更像互動的對話。也唯有如此,網路平台作為溝通工具才更有意義,也更適合作為數位內容前製開發的雲端空間。

所以Tumblr給我的啟發有:社群合作模式、分享與互動對話、介面設計的簡易性......

然後延伸想像出~每個主題可以像是一個部落格,其中的分類:影片、圖像、文字...等等都被妥善配置於當中。

整個idea.c.c平台像是一台iPhone:一個主題為一個APP,打開裡頭也有小APP~文字分享、圖片分享、甚至線上繪圖APP...

(需要畫個心智圖會更清楚)

Tumblr:Facebook和Twitter的新對手

2010年08月02日 14:23:24  來源: 新浪科技

導語:《紐約時報》網站今天撰文稱,一種介入Facebook和Twitter之間的博客網站Tumblr正在悄然興起,引發傳媒巨頭們的關注。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330" caption="從左至右分別為Tumblr創始人David Karp、媒體布道師Mark Coatney和總裁John Maloney"][/caption]

以下為全文:

Tumblr悄然興起

除了Facebook和Twitter,還有公司有時間和精力在另一家網站更新內容嗎?馬克‧科特尼(Mark Coatney)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科特尼是一名43歲的記者,他是Tumblr(www.tumblr.com)的最新雇員。Tumblr是一家創辦于紐約、正在迅速發展的博客網站,自稱已有660萬用戶。

直到上個月,科特尼還是《新聞周刊》的一名高級編輯,他的另一項工作是負責維護該雜志在Twitter和Facebook的帳號。去年,他決定將Tumblr也加入使用范圍。

科特尼說:“我想那是一個好機會,能跟我的讀者們用一種新的方式交談。”他說,在Twitter上,“主要的互動大多是轉發”,也就是轉載一條比較有趣的消息,但是在Tumblr上,“我們之間的互動更加像對話”。

由于在Tumblr上深刻而睿智的言論,科特尼迅速建立了一批受眾。他的言論中包含幽默諷刺的成分,不過他並不擔心。“《新聞周刊》那邊沒人知道我在幹什麼”。

Tumblr高管透露,鑒于科特尼在Tumblr上的知名度,加上《新聞周刊》是首批登錄Tumblr的大型出版商之一,Tumblr決定雇用科特尼。

最近幾個月,其他重量級媒體也紛紛加入Tumblr這個免費使用的平臺,其中包括:《美國大西洋月刊》、《滾石》、黑皮書傳媒公司、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巴黎評論》、《赫芬頓郵報》、《生活》雜志以及《紐約時報》。

不過,這些媒體只是建立了帳號,並沒有其他舉措。作為“媒體布道師”(media evangelist),科特尼的工作就是要幫助他們了解到接下來該做什麼。這項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挑戰。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330" caption="“人們在這裏能夠展現個性,這是Facebook和Twitter所不允許的。”"][/caption]

介于Twitter和Facebook之間的平臺

科特尼將Tumblr描述成“介于Twitter和Facebook之間的平臺”。除了單純的發表文字外,這家網站還允許用戶們上傳圖片、視頻、音頻等。

Tumblr創始人兼執行總裁、24歲的大衛‧卡普(Daivd Karp)說,Tumblr和Twitter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Tumblr不會顯示某個用戶有多少關注者。

“誰關注著你並不主要,”他說,“你所要追求的並不是一萬名關注者。這不是一個發布信息的平臺,更多的是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

他還進一步表示,Tumblr有一個頗有創意的功能,人們在這裏能夠展現個性,這是Facebook和Twitter所不允許的。”

2010/11/23

KINECT熱賣百萬套 駭客群起破解



有句成語就是「樹大招風」,這用來形容目前微軟KINECT體感攝影機實在最貼切啊。KINECT在11月4日率先於北美地區推出大獲好評,而且10天實際銷售破100萬套,並預估年底前能達到500萬套的銷售目標。KINECT標榜無需控制器的嶄新操縱體驗,好像電影【關鍵報告】中的憑空操縱的新鮮感,不但帶給遊戲全新的操縱革命,對駭客高手來說也是新鮮的常識。

2010/11/22

Zombigotchi一款以殭屍為題材的寵物遊戲(iPhone/iPad)

"Zombigotchi一款以殭屍為題材的寵物遊戲,擁有五個秘密角色和多種道具,任您蹂躪! 高清晰的圖形,iPhone/iPad通用。"







這是一個動畫/遊戲創新應用的好例子。

類似像過去電子雞的遊戲方式,結合kuso紓壓的內容。

應該是主打手機應用-APP,ex.iPhone/iPad

(也應該可以開發瀏覽器的APP-擴充功能)

當然也有網站上的遊戲(引擎是用UNITY)。也都是雲端應用

關鍵字:雲端線上,APP應用,無縫體驗

新浪微博開放平台,另一個App經濟圈即將開展?



這兩天,最需要令人關注的網路產業消息,其實我認為既不是iTunes的披頭4、也不是Facebook凌架於「Mail」之上的新訊息功能(因為也沒正式可以開始用,請按此獲得邀請測試),反倒是對岸的新浪所舉辦的「中國首屆微博開發者大會」才是真正較為有趣的事情,這邊是幾個新浪公開的數字,您可以看到數字成長速度有多麼驚人:


  1. 2009.8.28  對外公測

  2. 2009.11.02   公測後66天,用戶數到達100萬人

  3. 2010.4.28    用戶數到達1,000萬人

  4. 2010.8.28    用戶數到達3,000萬人

  5. 2010.10.20  用戶數到達5,000萬人

  6. 目前每日在上頭發表的微博數到達2500多萬則

  7. Twitter到 2010.9 全球會員為1.6億。

  8. 新浪微博超過40%的用戶透過中國移動使用微博服務



那麼這個開發者大會到底是要做什麼呢?意即就是宣佈要積極作為開放平台,讓開發者們可以利用這個平台發揮自己的創意做出自己的應用程式來給在新浪微博上的使用者使用。(開放平台的細節您可以參考這裡

簡單來說,就把他類比成跟Facebook的應用程式一般,開發者在經過簡單的註冊後,就可以透過官方所提供的 API 與平台介接,以Facebook來說,他們提供開發者可以獲得使用者的一些基本資料,以及配套的擴散機制等,以利開發者快速的接觸平台(ex : Facebook、App Store、新浪微博)上的大量使用者,進而獲得流量/收入。

所以不論是社群遊戲(如我們熟知的眾多社群遊戲)、工具服務(好用的手機/桌面應用程式、提供使用者好看的佈景主題)等等,都有可能在這一塊新興的處女地上蓬勃發展。

以下引用李開復微博上的這2段話與圖


  • 如果操作系統平台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服務給軟件開發者,SNS平台提供了最有價值的信息、用戶、關係數據給SNS開發者。 這在國外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Facebook因此價值400億,開發者也有Zynga值40億。 這是一個歷史時機。

  • 開發者的商機:(1)電子商務:通過微博進行秒殺、團購、優惠卷、lead generation;(2)企業級服務:企業品牌管理;用戶、品牌、產品數據分析;客戶關係管理(CRM),推廣活動;(3)廣告服務:內容相關實時廣告,地理位置相關實時廣告;(4)新形式的社交遊戲。





未來牽涉到新浪平台上的加值收入部份,目前以官方公告的拆分標準是開發者70%、官方30%,也就是與目前Apple App Store的方式類似。另外為了讓開發者們更有動力來加入這次的淘金熱,除了請出創新工場的CEO李開復、天使投資人蔡文勝等人一同站台演說之外,新浪也與另外五家投資機構一同拿出2億的人民幣準備來投資開發者。

所以如果認為蘋果或者Facebook淘金熱兩波都沒跟上的人,或許可以把機會調整到新浪微博上,這看起來的確也會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但是要謹記,平台擁有最大權力,不管是審不審核得過或者是隨時可能被停權,這些在其他平台上履見不鮮的事,應該在這裡也不會少;而僅管中國大陸跟台灣都使用著中文,但是否能夠抓到使用者胃口,並且採用對的社群擴散效應,都會是成功的關鍵。

那台灣正體中文的市場呢?根據經濟日報的報導
新浪網也規畫強化港、台市場布局,尋找適合的合作企業。…..在取得中國大陸互聯網前三大的位置後,新浪網將開始布局港、台市場。

就如同之前文曾經提過的「如果新浪微博大舉進軍台灣?雜談名人效應與微網誌」,看起來新浪的確有思考藉此一股作氣的進入台灣市場,這不會是個假議題,只是時機成熟與否,以及有沒找到合適人選操刀的問題。

喔,我的微博在這裡,歡迎加入 XD

來源網頁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200" caption="HTML5不只是網頁編輯程式"][/caption]

從網路有了之後,用於界面溝通的利器就是HTML,HEML5是由W3C協會推出的最網頁格式標準,在1990年,HTML與WWW於瑞士日内瓦一同誔生。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如今W3C協會再度推出最新的網頁格式標準HTML5,主要是在網頁格式中大幅增加多項網頁元素和控制器,強化對網頁應用的支援,例如:支援影音播放的Video標籤以及繪圖專用的Canvas標籤等多媒體類型標籤,目前依2008年釋出的草案規劃,預計2010年可以完成功能制定。

回想個人第一次教講HTML時已是10年前的事了,當時負責制定WWW網頁格式標準的W3C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推出的HTML4.0版就很好用了,不論網頁上要用的任何元素HTML4.0皆可以滿足需求,若無法網頁無法使用元素頂多進行細部的調整。

如今網路遊戲的興起、也隨著網路應用程式的發達,有越來越多的網站應用程式需求已超出HTML格式所能支援的範疇,甚至使用者要額外安裝擴充元件,例如使用影片播放Flash格式來播放影音內容。

以下簡略介紹HTML5的新增功能。

1.     增強元件控制新標籤Section 、Progress、Meter、ID、Tabindex、Repeat

2.     多媒體元件新標籤Video、Time

3.     程式繪圖元件新標籤 Canvas

尤其是Canvas標籤,可以讓開發者透過JavaScript指令在網頁中繪製2D圖形喔,還有HTML 5也納入了部分 WebGL離線技術,讓應用程式在網路不通的情況下得以在本地端存取資料。

以下介運用HTML5做出來的動畫遊戲影片,我們不妨就拭目以待。

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fyfu4OwjUEI

當今網路的 10 大破壞創新關鍵,你不能不知道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caption="當今網路的 10 大破壞創新關鍵,你不能不知道"][/caption]

說到北美網路業,有一個人真的是喊水會結凍。她被尊稱為「網路的女王」(Queen of the Net),出版的研究報告報被奉為投資人必讀的「聖經」。當初,她是開啟 Web 1.0 時代的其中一個關鍵人物 — 1995 年「網景」(Netscape) 上市案的推手,而那之後的 15 年來,她可以說經手過無數的網路公司。網路業歷經蕭條,現在又興盛,她卻一直是這中間固定不動的核心人物。我所說的這位女王,就是被富比世譽為當今科技界最聰明的十個意見領袖之一,摩根史坦利的網路首席分析師,瑪莉‧米克 (Mary Meeker) 女士。

其實我已經有好幾次在 Facebook 社群分享瑪莉女士的各式研究報告,大家的反應也都非常熱烈。但這次她整理的資料我認為非常非常重要,是為了昨天深夜在矽谷舉辦的 Web 2.0 高峰會所準備,標題原文是「10 個網路公司領導應該要知道答案的問題」(Ten Questions Internet Execs Should Ask & Answer),我則是認為它根本就是「當今網路的 10 大破壞創新關鍵」。

照慣例,原文投影片在這裡,演講的影片則在 Youtube 上,其實投影片只有短短的 49 頁,演講更只有 18 分鐘長,我鼓勵你們自己去讀過、看過一次。以下,則是我的重點整理:

借鏡全球 (Globality)




北美再也不是網路創新的唯一龍頭,事實上,騰訊 (QQ) 擁有的會員數和來自休閒遊戲的營收,都比 Facebook 來得高,因此不只是騰訊學 FB,我們也常看到 FB 仿效騰訊的策略。除此之外,還有印度、巴西、俄國等快速成長的巨型市場,也是很多創新的來源。所以,除了矽谷,現今的網路創業團隊還要向全世界的競爭對手學習,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行動策略 (Mobile)




iPhone / Android 的成長速度,比任何以前出現過的「新新產業」都還來的快,尤其是 Android,更是在短短的兩年內就成長至 25% 的市佔率。而行動上網的使用率,更將在 2 年後超越桌面。你的創業策略該如何因應?是兩者並行嗎?還是我之前寫過的「先行動、後桌面」?無論如何,你不能在這個領域缺席。

生態圈 (Social Ecosystems)




如果說 Web 3.0 的「三種行銷管道」是 Search, Mobile 和 Social,那背後代表的就是 Google, Apple 和 Facebook 三家公司。這些人並沒有像當初的 IBM 一樣睡著,相反的都非常努力在創新,不想被任何人後來居上。你對他們的動作、計畫、策略瞭若指掌嗎?有機會借力使力嗎?你必須要知道。

廣告 (Advertising)




當消費者平均每天花 28% 的時間在網路上,廣告主卻只有撥 13% 的預算過來,這事情終究會改變。所以不要懷疑,網路廣告至少還有 2 倍以上的成長空間,而且最近的種種跡象顯示企業已經開始覺悟。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創新,用更新、更好的方式,來讓廣告更有效,創造企業、消費者、網站三贏的局面。我認為未來是在 CPA病毒影片等方面,這些東西你必須要研究清楚。

行動電子商務 (Commerce)




行動電子商務時代已經來臨,消費者們要的是快速、簡單、有趣。你的服務、產品必須要不斷的推陳出新,他們也會用實際的購買來支持你,無論是 App Store, iTunes Store, Android Market, Amazon 還是之前提過的 Gilt,都是這裡面的模範生。如果現在台灣最賺錢的網路公司都是電子商務,那五年後則都會是行動電子商務,你準備好要破壞 Yahoo、PCHome 的商業模式了嗎?

隨選內容 (Media)




沒錯,我們一直在說的 Web 3.0 的客廳革命,在北美早就已經來到。更重要的是,隨選內容成長的速度,是在媒體產業前所未見的。你有辦法把這些創新帶到亞洲嗎?利用台灣特有的優質內容,然後把它行銷到全世界嗎?這都是你們可以嘗試的領域。

領先群的不斷洗牌 (Company Leadership Evolution)




在過去短短的六年中,全球市值前 15 大的上市網路公司,有將近一半的汰換率。你了解背後的原因嗎?有什麼可以借鏡的?你有沒有上市計畫?上市之後如何利用公開市場的力量幫助你成長?

賈伯 (Steve Jobs)


雖然我常常對賈伯過強的控制欲有意見,但你不得不承認過去 40 年的科技產業創新,很多突破都來自他。無論是 Apple ][ 幫助啟動的 PC 時代、iPod 帶來的 MP3 時代、iPhone 的智慧手機革命、到現在的 iPad 的平板時代,都是他和 Apple 團隊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甲骨文創辦人賴瑞‧艾利森 (Larry Ellison) 說的好,賈伯有一個工程師的大腦,卻有一顆藝術家的心。你的公司能夠有像這樣的人物嗎?否則至少要有像這樣的團隊吧!

極速變化的世界 (Ferocious Pace of Change in Tech)


不要懷疑,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是前所未見的 — 30 年前我們才開始碰電腦、15 年前我們才開始上網和用手機、5 年前 Facebook 才出現、3 年前 iPhone 才上市。如果說人類過去 100 年進步的幅度,比之前的 100  萬年加起來還多,那過去 10 年,則比那之前的 90 年加起來還多。我們或許該感謝摩爾定律、或許該向賈伯致敬,不過重點是,你看準了未來的變化嗎?你研究了網路業的各個大傢伙、小傢伙們在做什麼嗎?你對創新的各個前端有多少掌握?哪些是 3 年內會發生的事情?哪些是 5 年?哪些必須要開始研究?那些已經要商業化?這些,你都必須要非常了解。

結論 (Closing Thoughts)


還有,你以為 Apple、Amazon、騰訊、PayPal、百度這些公司都已經很大了嗎?其實一點也沒有,因為他們都還以將近每年 50% 的速度在成長中。Apple 最新一季就成長了 67%,一個季營收美金 200 億的公司還有這麼快速的成長,這幾乎是前所未有的事情。這件事情的背後,意思是網路領域還有非常非常多的創新、成長可以發生。

所以重點是,你,準備好了嗎?

11/23 (二) 下午,appWorks 將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為參與「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 11 個創業團隊,舉辦大型「appWorks Demo Day」活動。這些都是目前台灣第一流的創業團隊,他們在做的事情,就是用力抓住上面的這 10 個關鍵,歡迎你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半年來努力的成果,順便和在場的 300 位網路圈朋友交流、接軌,希望到時候能看到大家。

(Pic via niallkennedy@flickr under CC license)
來源網頁

2010/11/16

2010年「時代雜誌」50大創新,誰和iPad同榜? - 快媒體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580" caption="2010年「時代雜誌」50大創新,誰和iPad同榜?"][/caption]

iPad不負眾望,搭上iPad特快車的Flipboard是黑馬,kickstarter這個創意與創業媒合平台,促成許多網路創業公司。Looxcie 是一個和藍牙耳機一樣可佩戴在耳朵上的迷你攝像機,Square是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投資新歡:使用iPhone刷卡付費的周邊商品。

快來看這是誰?韓國推出的英文老師機器人。擁有外籍英文老師終結者名號,預計取代韓國3萬個外籍英文教師。

綠能是2010年的王道,交通工具和充電站成為主流,Google的無人駕駛車也名列榜單,連人造毛皮大衣都來環保一下。
五個專家評選類別裡面,政治類的創新也和網路有關,那就是:微網誌。音樂類則是iPhone的App:iRealBook。
Time報導原文請看這裡

科技
iPad
Flipboard
Looxcie
Kickstarter
Square
Sony Alpha A55 Camera


交通運輸
Amtrak’s Beef-Powered Train
Google’s Driverless Car
Martin Jetpack
Edison2
Antro Electric Car
Electric-Car Charging Stations
The Straddling Bus
Road-Embedded Rechargers
Terrafugia Transition
The Plastic-Bottle Boat

健康醫療
The Malaria-Proof Mosquito and The Mosquito Laser
NeoNurture Incubator
eLegs Exoskeleton
EyeWriter


生物科技
First Synthetic Cell
Lab-Grown Lungs
3-D Bioprinter
Faster-Growing Salmon


綠能
Deep Green Underwater Kite
Body Powered Devices
Power-Aware Cord
Bloom Box
The (Almost) Waterless Washing Machine

服飾
BioCouture
Spray-On Fabric
The Plastic-Fur Coat
Woolfiller


軟體/機器人
The Deceitful Robot
The English-Teaching Robot
Lifeguard Robot
Sarcasm Detection

軍事
Super Super Soaker
Less Dangerous Explosives
The X-51A WaveRider
X-Flex Blast Protection
Iron Man Suit


其他
The Seed Cathedral
STS-111 Instant Infrastructure
Better 3-D Glasses
Responsible Homeowner Reward Program
Sugru


特別類型
Movies
Music
Politics
Comedy
Kitchen

來源網頁

2010/11/11

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

Dear Wennie,
公司擁有很強勢的文化,獲利也很好,但是同仁的同質性很高,從外面邀請進來的主管都不適應而離開。怎麼看待這樣的組織體質?
~Robin

Dear Robin,
最近全球科技業的新聞熱點,應該就是蘋果與非蘋果陣營互相叫陣。蘋果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批評Google的Android手機「太破碎」,消費者往
往被迫自行整合所需的功能或服務,而iPhone則具備了完整的整合服務與功能,「消費者想要的是可用的裝置,我們相信整合勢必會擊敗破碎的系統。」

這一番言論,引起非蘋果陣營的撻伐,批評賈伯斯是「控制狂」,並相信開放系統必定打敗封閉系統。誰說的比較對呢?系統是開放或封閉,關係比較大的應該是企業或技術開發者,消費者的確只想要好用的裝置。另一方面,開放系統帶
來的創新能量,又的確是千錘百鍊之後的明證。我們該相信什麼呢?

且讓我們跳脫企業和使用者的角度,放大到人類社會的歷史來看,iPod、iPhone和iPad是怎麼產生的?其實這幾個改變市場規格的產品,都不是全新的產品,早在它們推出的好些年前,它們的前身就出現在被賈伯斯所批評為「破碎」的PC陣營當中,例如MP3播放器和Tablet PC。如果這些產品從未出現,i系列產品今天還能不能如此完美地呈現?

從「陣營」的層次跳開,我們的確可以慶幸,我們同時擁有一個開放系統,和若干擅長整合的企業(其中之一是蘋果),讓開放系統裡奔放的創造力,有機會落實在有能力結合對的夥伴(很驕傲地,台灣企業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在對的時間點,讓消費者享受到好的產品和服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今蘋果讓全世界科技業競相仿效的服務AppStore,也融入了開放系統的精神,產生人類歷史上空前(一定不是絕後)規模的集體創作。

再回到產業歷史來看,假如資訊產業如同汽車業或其他產業那般,不是在開放架構下孕育,它能否產生如今從住家、汽車到雲端、完全無縫隙的生活革命?

許多經營者都希望學習賈伯斯,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這樣兼具質感與執行力。但也許這一段「開放vs.封閉」給我們更大的啟示,並不是如何變成賈伯斯,而是在我們的組織裡,存在一個開放系統,可以是一個網站、一個社群組織,或者一個部門。堅定相信、並永遠不要關上這扇門。
∼Wennie

來源網頁

HTML5不只是網頁編輯程式

從網路有了之後,用於界面溝通的利器就是HTML,HEML5是由W3C協會推出的最網頁格式標準,在1990年,HTML與WWW於瑞士日内瓦一同誔生。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如今W3C協會再度推出最新的網頁格式標準HTML5,主要是在網頁格式中大幅增加多項網頁元素和控制器,強化對網頁應用的支援,例如:支援影音播放的Video標籤以及繪圖專用的Canvas標籤等多媒體類型標籤,目前依2008年釋出的草案規劃,預計2010年可以完成功能制定。

回想個人第一次教講HTML時已是10年前的事了,當時負責制定WWW網頁格式標準的W3C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推出的HTML4.0版就很好用了,不論網頁上要用的任何元素HTML4.0皆可以滿足需求,若無法網頁無法使用元素頂多進行細部的調整。

如今網路遊戲的興起、也隨著網路應用程式的發達,有越來越多的網站應用程式需求已超出HTML格式所能支援的範疇,甚至使用者要額外安裝擴充元件,例如使用影片播放Flash格式來播放影音內容。

以下簡略介紹HTML5的新增功能。

1.     增強元件控制新標籤Section 、Progress、Meter、ID、Tabindex、Repeat

2.     多媒體元件新標籤Video、Time

3.     程式繪圖元件新標籤 Canvas

尤其是Canvas標籤,可以讓開發者透過JavaScript指令在網頁中繪製2D圖形喔,還有HTML 5也納入了部分 WebGL離線技術,讓應用程式在網路不通的情況下得以在本地端存取資料。

以下介運用HTML5做出來的動畫遊戲影片,我們不妨就拭目以待。

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fyfu4OwjUEI

2010/10/31

Pivot — 創業家最重要的本領

一直很想介紹 Pivot 這個概念,但是他非常的難翻譯。字面上,Pivot 是「轉軸」、「軸心」的意思,也就是一個機械構造賴以旋轉的基礎,是一個平常很少用的單字。但是 Pivot 變成了形容詞 “pivotal” 之後,就帶有「關鍵轉折」、「逆轉聲勢」的意思,變成一個非常常用的單字。

而創業上的 Pivot,就是比較接近「關鍵轉折」這個意思,一個團隊經歷一個 Pivot 後,做出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什麼意思呢?我們先用幾個例子來看看吧:

Pyra Labs 與 Blogger


我想大多數人不知道,現在已經被視為網路最重要、也最基本工具之一的「網誌」,或稱「部落」(blog) 當初是怎麼來的。Blog 這個字,其實是從 Web + Log → Weblog → Blog 來的,可以說是由 Pyra Labs 的創辦人依凡‧威廉斯 (Evan Williams) 發明的。而 Pyra Labs 這家公司,是在 1999 年時創立,本來想要開發一個線上專案管理軟體,結果這個軟體本身不怎麼受歡迎,想不到其中的「網路記事本」 (Web Log) 功能大家特別愛用。所以 Pyra Labs 最後決定來個 Pivot (轉換跑道),專心做 Blogger,後來雖然也經歷了不少苦日子,不過最終被 Google 買下,功德圓滿。

Ludicorp 與 Flickr


當史都華‧巴特菲 (Stewart Butterfield) 和卡特琳娜‧菲克 (Caterina Fake) 在 2004 年創辦 Ludicorp 時,他們一心想做的是一個網路萬人連線遊戲平台。想不到這個平台上的遊戲不怎麼紅,但是聊天室中的照片分享功能卻大受使用者的喜愛。於是他們做了一個 Pivot,把分享照片功能獨立成一個網站,才有了 Flickr 這個受到全世界照相迷愛用的分享平台。

Odeo 與 Twitter


很多人大概也不知道,現在在全世界最紅的「微網誌」Twitter,當初是怎麼來的。依凡‧威廉斯 (沒錯,同一個人) 當初離開 Google 創辦 Odeo 這家公司的時候,本來是想要做一個 Podcasting (Personal On-Demand Broadcasting 網路個人隨選廣播) 平台。結果開發產品的同時,創辦團隊間發現有大量互相傳簡訊的需求,所以做了一個簡訊轉發/廣播平台 (twttr) 來滿足這樣的需求。不久之後發現 Podcasting 並不是市場想要的「未來廣播」,但是 twttr 反倒是紅了。於是,整個公司又來了一個 Pivot,才有了今天如日中天的 Twitter。

Pivot 的真正意思


看完了上面三個故事,我想你應該比較能夠了解 Pivot,他的意思就是從你的產品和市場互動的結果,挖掘出一個新的方向,然後調整組織的策略,重新出發。創業團隊需要 Pivot 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市場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樣。唯有把產品丟出去,你才能從中萃取出新的出路,新的商機。

如果你去看歷史上的創業家,他們都是很會 Pivot 的,上面的依凡‧威廉斯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這些人每次 Pivot,都會把組織帶到一個新的境界。所以,如果要說 Pivot 是創業家最重要的本領,其實一點也不為過。想更了解 Pivot?我們日後還會多聊到,你也可以去讀精實創業模式的發明人艾瑞克‧萊斯 (Eric Ries) 的網誌。 有什麼 Pivot 的故事嗎?歡迎留言跟大家分享。

另外,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囉!將於下星期四 (11/4) 在 BCDogs 舉行,詳情請見活動頁面

來源網頁

2010/10/17

[ 動畫分享 ] Out of Sight - 台灣




這是由台灣藝術大學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 95級的三位畢業生所製作的畢業短片

籬笆後的未知世界,靠著 視覺以外的感官展開一場大冒險。

全片採取水彩繪製的背景與手繪動畫搭配的製作方式,以繪本式的用色和簡單的人物造型呈 現小女孩想像中的世界。



以下為摘錄~


"這部片子在Youtube上面的點擊量已經超過了45萬次,在雅虎日本的排名也一度躥到第一,是什麼讓這部片子獲得如此巨大的好評?很多日本人稱這部片子的導演為“台灣的宮崎駿”。 在youtube上面的日本朋友有留言“希望能讓這樣的動畫打破日本動畫模式化的局面”“心中似乎被溫暖了”。

看到了什麼? 小女孩的白日夢? 清新的2D動畫? 那請你重新再看一遍,或者後退至4分50秒的時候重新觀看。

這是一部簡單的作品,如宮老的影片,沒有晦澀和壓抑的敘事,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誰都能看懂,所以大家都能被感動。 而特效的處理,則在你看完最後的結局之後,會覺得特效
表達的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炫耀的成份。

整部片子的製作週期不長,只有半年時間。 其中鏡頭與音樂的結合非常巧妙,讓整個故事又充滿了一絲神秘和快樂的氣息。

充滿了人文關懷的結局設計的非常巧妙,讓這部片子之前產生的疑問忽然間就全部解答了,然後就是感動湧上心頭;而之前奇妙的冒險,會讓人覺得有一種宮崎駿早期動畫那種單純的快樂和幻想,描繪這樣一個世界是因為,“創作此動畫,是要諷刺凡事眼見為憑、卻不用心體會的社會。”二十二歲的虞雅婷如是說。"



我的心得:其實應該有很多話的,不過現在想要先分享出去,youtube上的影片是7月底上傳的...

怎麼會這麼晚才看到呢?

(怎麼這麼難排版勒...?)

影片截圖:







[ 動畫分享 ] Gorillaz 'On Melancholy Hill'



覺得這兩部的故事有些關連性...
" On Melancholy Hill " ~ 的角色有2D也有3D
卻也不會覺得太奇怪~酷~~~
重要的是音樂當然也很好聽!!!

[ 動畫分享 ] -『福来町、トンネル路地の男』




NHKデジスタ #358 入選作品


素描風格...劇情很奇幻...
插電的主角遇上發條女孩...
酷!!!


想到我之前的作品~充電中(2006)

27

2010/10/16

[ 動畫分享 ] Playing with light


音樂所構築出來的氛圍~適切地與影像交相呼應~

另外~那是小鋼鐵人吧~哈哈~一樣需要能源放置於身體之中~


[ 推薦書籍 ] 科技奴隸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作者:尼爾‧波斯曼
原文作者:Neil Postman
譯者:何道寬
出版社: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2日





「科技發展」有如人定勝天,只要有科技,所有事物都是可以改變的,但波斯曼擔心的是人在運用科技改變事物的同時,也被技術制約,成為科技的奴隸。

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想像沒有電腦、電視、手機等科技產物的日子,就如同我們忘記過往諸多思想家在簡陋的物質環境中可以完成至今影響深遠的作品。

作者不反對科技,但是擔心人們運用科技的同時,卻忘記了科技的負作用影響!

[ 創新科技 ] - 10K Apart 競賽 - HTML5

「10K Apart」競賽

這個有趣的活動要求設計者提交「10KB」大小以內的網頁作品,
鼓勵用HTML 5設計,然後看看大家可以在超小、超快的網頁要求下玩出什麼花樣,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這裡看看「得獎作品」。
(點進去之後要往下拉,就會看到很多作品了!!)




有非常多實用的小工具

*「taskforce」,從其字面上似乎就可以感受到來自工作時限的催促壓力^^ 是的,這個線上小工具使用了一種非常「緊迫盯人」的規則,讓你感受到待辦事項緊追你不放的氣氛(但也有一種遊戲性存在-倒數計時),從而要求你專心致力的完成目前工作。



 
Site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