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6

APP TREND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80" caption="(消息來源:TNW;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caption]

APP趨勢,是未來的必然,雖然看起來似乎僅普遍應用在科技相關領域,但這樣的趨勢背後~也蘊藏著驅動社會演化的能量。APP觀念的思考也會變得很重要。


內容接收者(消費者)→ 硬體介面(iPad / iPhone)→

連網軟體平台(iTunes)或 雲端平台(Apple Store)←

內容創造者(生產者)




新媒體狂潮!?

有人說這是一波新媒體狂潮,也有人說這是25年一度的革命,從最近的新聞~美國人上網時間已和看電視打平,或是中國禁止網路媒體播放歐美影集所造成的大迴響等等,都可發現,我們的生活模式真的跟過去不大一樣了,問問自己身邊的朋友,事實上也幾乎是上網時間超過看電視的時間,甚至多很多。

新媒體狂潮(或革命),也似乎有這麼一回事。在過去行動上網還不普及的時代,傳統音樂產業就面臨了一波大變革,有人只是奮力地反盜版,然後無可奈何,但也有人在這當中找出並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iTunes。

那個時代,網路速度還不足以應付影音內容,而現在,卻已經足以支撐行動上網風潮的快速進展。所以,變革又來了,這次是更全面的數位內容,包括數位出版,包括影音內容,包括遊戲,甚至更多。

三年前的 iPhone ,已經開創了這個新局,現在的 iPad ,以更具殺手級應用的姿態,正式揭開新時代的序幕。

當然,不僅僅是硬體的行動裝置,還有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包含多點觸控使用模式),也包含雲端應用的創新商業模式 ~ APP Store 。


開放思考/雲端應用/平台思維

最初大家聽到 APPLE 要做手機,許多人還覺得~不會太晚嗎? 或是覺得~每個大廠一年都要做出那麼多款的手機,來應付不同族群的消費者,你 APPLE 只做一隻?之類的。 最後,原來~ APPLE 開創了新的模式,讓你去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手機,讓其他公司來幫你做 APP ,這確實是的聰明的方法。

從這當中還可學到~善用雲端應用的觀念,以及,懂得運用平台的思維。


應用於數位內容創作

我們也可以試著想像,透過這些創新的科技應用,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創作模式,甚至商業模式。

以動畫為例,電影或是影集,是動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產業運作「模式」,一種得以透過多人合作又得以符合成本效益的市場導向商業模式。

台灣動畫產業的瓶頸是在於市場規模,因為動畫生產是一種「規模經濟」,需要透過「大量生產」及資本主義式的"市場行銷"來平衡頗高的生產成本。

然而, APP 時代告訴我們,媒體通路還有更多可能性,不再是電視生態獨大。而當我們不必拘泥於電視頻道的通路時,就可以回頭重新思考,過去的「規格」(例:影集13集/一集22或11分鐘),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所定收看的族群不再是守在電視機前,躺在沙發上的觀眾時,而是坐捷運火車通勤的上班族或學生時,他們的閱聽習慣還會一樣嗎?如果不必每集都做這麼長,單集成本是不是就降低了,另外,也因為不必受制於電視頻道的規格,也就不一定需要一次就做滿一季13或26集的量。透過網路,彈性似乎大得多了。

其實這也不算太新的觀念,比如春水堂或是青禾動畫也早就著手這塊市場了,只是,未來在 APP 時代,會更普遍,也會有更多可能性。

當然還可以繼續往下發想~從網路社群模式談數位內容行銷,或是雲端應用的共同創作,或是結合兩者的開放分享與及時回饋的創作經營模式,APP化的創作介面與流程整合……等等。



(突然發現 APP 觀念的思考似乎還有點難解釋,可能需要圖解

希望之後有時間可以再分享。)   Way


4年後,行動應用程式下載量將成長605%

根據市場情報公司IDG出的最新報告,行動應用程式市場將繼續大幅成長,全世界下載量預估會從2010年的109億次,成長到2014年的769億次,成長率高達605%。而IDG也預估到2014年,行動應用程式的營收會達到350億美元

「行動應用程式將應用在你所有能想像到的互動,無論是實體世界或虛擬世界,」IDG行動與無線部門副總裁艾里森表示,「行動應用程式將在未來十年深入到每個個人和企業,並為所有企業部門創造巨大的機會。」

(消息來源:TNW;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科技的下個超級大代誌

這也就是為什麼 KP 要在這個節骨眼,雙倍押寶行動應用領域。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大規模的平台轉換,一場革命,一個大事件


iPad 真的來了,還有什麼可以被取代的?

iPhone 與其說是手機,還不如說是取代手機的產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因為這樣的情況不只會發生在手機上。很多,甚至是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特殊用途的物品,都將被行動應用程式所取代。


iPad 來了,創業策略該如何因應,從使用習慣說起

好,現在你決定了要搭 iPad 這班子彈列車,但問題來了,到底這件事情該如何進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從人們是怎麼使用 iPad 這個產品的,來開始研究。幸運的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樣的研究你不需要自己做。隨便 Google 一下,就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報告


iPad:傳統媒體和出版業的救星?

我說擁抱網路不是說架一個網站,然後把雜誌的內容通通放一份過去,那叫做拷貝。網路的特色是即時、互動、連結、整合,現在還加上了社交,你必須要全部都利用,全部都擁抱。


Chrome Web Store 詳解!與Google應用程式商店原生免費Apps

透過這樣一整個操作流程的改變,從此「瀏覽器」的功能不再只是「瀏覽」,應該還要加上「雲端作業」,而網站是網站,App是App,未來的數位工作趨勢已經透過這樣的線上應用程式商店概念浮現出來了


宏碁秀出軟實力,Alive軟體商店12月上線

acer-alive

Alive平台是內建在行動裝置的軟體商店,裡面包括音樂、影片、遊戲、電子書、應用程式等等數位內容,宏碁的使用者可以下載或線上瀏覽,以付費或是免費的方式取得各式各樣的內容。未來宏碁旗下筆電、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通通都可以提供Alive服務。


由Instagram的爆紅談網際網路「去Web化」的發展

摘錄~ 由這迅速的“朋友“累積過程裡,我領悟到一個法則「無有之有,是謂大有」。這也是網際網路發展趨向朝“開放“的方向前進必然有的結果。

在2010年8月號Wired雜誌裡有篇文章「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由網路流量的數據中分析出瀏覽「WEB」(網頁)的流量逐漸降低,而線上影音則由流量看出為成長中的內容

文中並且預言Apps將會取代Browser,成為使用網際網路的主要工具。當然這一切都有跡可循,「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文中也做了相當精闢而前瞻性的論述分析。不代表WEB真的會就此消失,只是人們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改變了,而Instagram 的服務模式正可以用來說明為何「WEB將死,APP將立」。

仔細探究 Instagram 為何可以提供這樣方便的使用經驗,就會發現它是善用「借的哲學」–

向Twitter, Facebook等“借“關係(所以我的Instagram朋友幾乎都是推友)
向Flickr“借“網路相簿社群(雖然Instagram也有單一相片頁,但畢竟Flickr是更多攝影迷群聚的照片社群平台)
向Twitter, Facebook“借“動態傳播管道(這也是Instagram可以發展如此之快的原因)

簡單的歸納為幾點—

1.單一且封閉的網站將會越來越難在未來存活茁壯,延伸至行動領域或是與社交平台串連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2.未來的網路發展,會由「網站」而演進為「網路生態圈」,透過Open API連結、流動、循環。
3.新時代的網路經營哲學一字記之曰““,不管是借用,或是被借。


以下轉載自: TPECUE 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

Media * Tech = New Culture [ 媒體 * 科技 = 新文化 ]

還有相關新聞,包括:


App爆發! 16億人次不一「程」不變


聯合新聞網 2010/10/31

智慧手機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誰最夯?答案還是蘋果,在iTunes Store上全球有超過廿五萬種應用程式,專為iPad打造的新程式也超過五千種……



市場分析師認為,Android手機機種和程式數量都飛快成長,再過一年就能趕上iPhone。

「程」迷過癮猛下載 「花錢沒感覺」
聯合新聞網 2010/10/31
手機應用程式(App)下載,就像替電腦安裝各種程式一樣,不少手機族因此而上癮,看到新鮮貨就忍不住想試試看。但下載付費型應用程式最恐怖的就是「花錢沒感覺」。...

8.11我來寫、你來看:iphone、ipad、popo的電子書創作商機
Site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