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P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P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3/02

【轉貼:Drund幫你跨平台雲端整合行動與桌上裝置】



TechOrange 介紹文章:http://goo.gl/EQ0kJ

影片是 Drund 官網上放的酷炫概念介紹影片,滿屌的!



官網:http://www.drund.com/

摘錄~

"Drund 是一個免付費免下載的平台,只要登入,你就可以在以上這些行動與桌上裝置任意分享與整合照片、影片、應用程式、文字檔等等文件,也就是跨平台的雲端服務。也可以整合各種社群網站如 Facebook、Twitter、LinkedIn、Youtube 等等。Firefox、Google Chrome、IE、Safari、Mac、PC、iPad、Android手機、iPhone、網路電視。這些都是 Drund 平台可以整合的瀏覽器與裝置。"

Drund 不藉由 iTunes 與 Android 等平台取的大量的曝光與流量,因此能不能紅起來還是個問題。


實際測試過,目前手機版介面還沒做好,在手機上開啟 Drund 網站得忍受左右拖曳才能順利在對的視窗上註冊的窘境。檔案上傳到雲端平台分享,最多可有 1GB,速度傳的也滿快的。對於網路上癮的重度使用者,與需要在各種平台同步處理大量文件的工程師來說,這種服務還真是一大福音!

(消息來源:Mashable;圖片來源:Drund

以上資訊來自 TechOrange :http://goo.gl/EQ0kJ

P.S 因為 TechOrange 不曉得為啥,突然連不上去。但還好我網頁開著,所以轉貼了全部內容過來。不過如果喜歡這篇介紹,等到時網站修好,要記得回去按個讚喔!


2011/02/14

【雲端好物 - 線上工具、APP 分享 】



這裡列上幾個雲端工具(APP),事實上還沒太仔細研究,但覺得潛力無窮!
主要是一些幫助工作、雲端專案管理類的 APP,但絕對不像你想的那麼嚴肅!

第一個是 Jolicloud, 一個由 HTML5 寫的 Web OS ,核心是 Google Chromium 瀏覽器。
它除了可以真的作為作業系統外(未來將要出 Jolicloud book 筆電),也有線上體驗版,可以到 Google webstore 下載 APP 。

官方網站:http://www.jolicloud.com/
Google webstore :http://goo.gl/Lna9z


一些文章報導:
NICA » Blog Archive » 雲端生活-體驗JoliCloud Chrome
JoliCloud 1.1 初探

Jolicloud雲端小筆電即將問世
前進中國創業一定要知道的事情/Jolicloud 雲端筆電作業系統



第二個介紹-Manymoon - Free Projects and Tasks Management

2011/01/22

在網路上做 3D!? - 線上瀏覽器 3D 軟體

3DTin

(點圖連結至網站)



3DTin: create 3D pixel art in your web browser



【way 延伸想像】  想在網路上做 3D 嗎?你可以試試 3DTin! 現在已經有非常多的 2D 線上繪圖 APP ,而且愈做愈好,未來的軟硬體趨勢又普遍看好 GPU ( 圖形運算 ) 的應用,甚至網路瀏覽器也都將支援 GPU 。勢必會促進雲端創作工具的發展!


GPU + 網路 + 創作 =?

答案是將會催生出符合這三項條件的 APPs ( 創作工具 )。現在連一些線上遊戲的即時算圖品質~都已經媲美有經過後製過的效果了,未來,也勢必會出現~線上創作的即時算圖呈現。而且可能搭配更人性化的介面,像是一些 iPad APP 的簡易操作介面幫助你做細部調整。

iPad APP 的簡易操作介面

2D 軟體如 Photoshop 早期 ( 類比時代 ) 也屬於少數專業軟體,在當時,能跑得動 Photoshop 的電腦,也都算是中上等級的了。而如今,不只是 Ps ,每個人的電腦也都至少有一個平面影像編輯軟體。未來, 3D 軟體也會有所改變。

不管是 2D 軟體還是 3D 軟體,都是工具;所以我們所要想像的,不能以現有的工具的限制作為出發,而是要回到創作的根本需求為前提,不是因為我會 MAYA 所以我做動畫,不是因為我會 Photoshop 或 Illu~ ,所以我做平面設計。當然也不是要做動畫或平面設計就非得學這些軟體。

所以 GPU 價值在於,它象徵科技總是會不斷進步的,只要人還有欲望有需求。而 網路 的價值在於 ,它讓我們身處於彼此相連結的世界,人們因此有更多互動,可以一起共同創作,一起分享作品。至於 創作 的價值,也無須贅言,創作工具的發展與應用,始終都得回歸自此。

創作工具會怎麼發展? 回到根本,就是幫助創作者作出更好,品質更高的作品;就是更有效率更友善更人性化的創作工具;以及,能幫助他們分享作品的工具,甚至能讓志趣相投的創作者們,可以一起共同創作。

【轉貼原文介紹】You know it’s been a bit of a slow news week when you find yourself posting links to browser apps, but 3DTin is a remarkably fun way to kill some down time at work.

Created by programmer Jayesh Salvi, the site is described as a 3D model editor, but it’s more a way of creating pixel art in 3D – although it does offer support for subdivision levels, a mirror function and the option to export the geometry in STL or OBJ formats.
Thanks to Max Underground for the tip.


Visit the 3DTin website


2010/12/27

這樣玩動畫也不錯!

真的!這樣玩動畫也不錯!

透過之前一篇文章~英國動畫的實用性~的介紹

其實不難想像動畫作為一種"創意表達工具"的靈活應用,有很多的可能性...

這次舉的例子不算多 ( 時間有限 ),但也足夠作很多的想像了...


ANIBOOM 本來為一動畫分享平台,現在甚至再擴展商業應用~作為專案共創平台。

aniboom

稱之為~Aniboom Virtual Studio (AVS)

動畫師等等相關專業人才,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案(由外部企業公司等等提供的)。

最有名的例子是~MASS ANIMATION

MASS ANIMATION

2010/12/16

APP TREND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80" caption="(消息來源:TNW;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caption]

APP趨勢,是未來的必然,雖然看起來似乎僅普遍應用在科技相關領域,但這樣的趨勢背後~也蘊藏著驅動社會演化的能量。APP觀念的思考也會變得很重要。


內容接收者(消費者)→ 硬體介面(iPad / iPhone)→

連網軟體平台(iTunes)或 雲端平台(Apple Store)←

內容創造者(生產者)




新媒體狂潮!?

有人說這是一波新媒體狂潮,也有人說這是25年一度的革命,從最近的新聞~美國人上網時間已和看電視打平,或是中國禁止網路媒體播放歐美影集所造成的大迴響等等,都可發現,我們的生活模式真的跟過去不大一樣了,問問自己身邊的朋友,事實上也幾乎是上網時間超過看電視的時間,甚至多很多。

新媒體狂潮(或革命),也似乎有這麼一回事。在過去行動上網還不普及的時代,傳統音樂產業就面臨了一波大變革,有人只是奮力地反盜版,然後無可奈何,但也有人在這當中找出並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iTunes。

那個時代,網路速度還不足以應付影音內容,而現在,卻已經足以支撐行動上網風潮的快速進展。所以,變革又來了,這次是更全面的數位內容,包括數位出版,包括影音內容,包括遊戲,甚至更多。

三年前的 iPhone ,已經開創了這個新局,現在的 iPad ,以更具殺手級應用的姿態,正式揭開新時代的序幕。

當然,不僅僅是硬體的行動裝置,還有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包含多點觸控使用模式),也包含雲端應用的創新商業模式 ~ APP Store 。


開放思考/雲端應用/平台思維

最初大家聽到 APPLE 要做手機,許多人還覺得~不會太晚嗎? 或是覺得~每個大廠一年都要做出那麼多款的手機,來應付不同族群的消費者,你 APPLE 只做一隻?之類的。 最後,原來~ APPLE 開創了新的模式,讓你去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手機,讓其他公司來幫你做 APP ,這確實是的聰明的方法。

從這當中還可學到~善用雲端應用的觀念,以及,懂得運用平台的思維。


應用於數位內容創作

我們也可以試著想像,透過這些創新的科技應用,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創作模式,甚至商業模式。

以動畫為例,電影或是影集,是動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產業運作「模式」,一種得以透過多人合作又得以符合成本效益的市場導向商業模式。

台灣動畫產業的瓶頸是在於市場規模,因為動畫生產是一種「規模經濟」,需要透過「大量生產」及資本主義式的"市場行銷"來平衡頗高的生產成本。

然而, APP 時代告訴我們,媒體通路還有更多可能性,不再是電視生態獨大。而當我們不必拘泥於電視頻道的通路時,就可以回頭重新思考,過去的「規格」(例:影集13集/一集22或11分鐘),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所定收看的族群不再是守在電視機前,躺在沙發上的觀眾時,而是坐捷運火車通勤的上班族或學生時,他們的閱聽習慣還會一樣嗎?如果不必每集都做這麼長,單集成本是不是就降低了,另外,也因為不必受制於電視頻道的規格,也就不一定需要一次就做滿一季13或26集的量。透過網路,彈性似乎大得多了。

其實這也不算太新的觀念,比如春水堂或是青禾動畫也早就著手這塊市場了,只是,未來在 APP 時代,會更普遍,也會有更多可能性。

當然還可以繼續往下發想~從網路社群模式談數位內容行銷,或是雲端應用的共同創作,或是結合兩者的開放分享與及時回饋的創作經營模式,APP化的創作介面與流程整合……等等。

2010/12/13

iPad衝擊/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 WAY ]   剛好在誠品看到一本呼應這個主題的新書-iPad衝擊(博客來)



最近 Google 甫推出了 Chrome Web APP Store ,已有在使用 iPhone / iPad 的人相信會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感。沒錯,就是 APP 模式,只是傳播介面的載體換成是 Chrome 瀏覽器。而接連而來的這一切,不僅僅意味著網路生態的改變,甚至是整個媒體生態的嶄新演化。

「內容生產者 → 介面 → 內容接收者」-的媒體傳播模式,將有不一樣的可能。 關鍵就在於「介面」 ,不管是 iPhone / iPad ,還是 Chrome 等等的現代網路瀏覽器,都造就出了新的媒體生態,讓消費者 / 觀賞者 / 閱讀者不再是只有電視 / 紙本書籍等傳統介面可作為選擇。

APP 模式正是這個嶄新生態中的創新模式。內容接收者可以更有彈性地透過自己的介面裝置,選擇自己要的內容(APP)。而對內容生產者而言,也不再侷限於既有的媒體通路。

另外再提供一篇文章作為閱讀參考~Web 3.0 與「後 PC」時代




*以下所轉貼的文章已轉為繁體,並局部替換上台灣所慣用的詞彙。


[ 轉貼]  來源網頁

iPad帶來的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2010年12月10日09:54 騰訊科技

[ 導讀 ]   iPad已經改變了網際網路設計,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網際網路的iPad化”。 正如iPad對網際網路設計產生的影響一樣,它對第二波網路應用程式的影響也表現得更為明顯。

2010/11/28

Aviary HTML5 photo editor 超簡易照片修圖後製分享工具線上版

與 idea co-creator 的其中幾個想像要素相關連的是:

雲端線上、APP應用、數位內容





What is Aviary !? 節錄關於這個網站的重點介紹:

*Aviary是一個專門開發各種線上創作工具的服務,目前網站上提供了各種繪圖設計、音效混編器,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的線上版,不需安裝、不需註冊就可以隨意使用,Aviary期待自己能為多媒體創作者打開數位化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Aviary是一個很有趣的網站服務,它致力於研發各式各樣的線上多媒體編輯工具(並且在前一陣子,宣布所有WebApp免費開放使用),目前已經擁有多達八款的圖像、聲音編輯器,每種工具你都可以隨意試玩,等到需要存檔時,再統一註冊一個免費的Aviary帳戶即可。

*Aviary有鳥籠的意思,而它所推出的線上編輯工具也都是以各種鳥類來命名。有意思的是,不僅僅Aviary的包裝風格別出心裁,它所推出的工具也大致上符合以「簡單有創意」的方法來使用專業工具的訴求。

*Aviary剛好也彌補了Google應用服務(Google Apps)的不足,Google Apps的線上服務像是Google文件,本身的繪圖功能相當薄弱,也沒有音效處理的功能,Aviary可以直接整合進你的Google Apps服務中,提供更方便、強大的影像、聲音線上編輯功能。


轉貼自:電腦玩物

aviary html5-01

Aviary是一個專門開發各種線上創作工具的服務,目前網站上提供了各種繪圖設計、音效混編器,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的線上版,不需安裝、不需註冊就可以隨意使用,Aviary期待自己能為多媒體創作者打開數位化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而不斷推出新服務的Aviary,最近又開發了一款代號為「Feather(羽毛,因為Aviary的所有工具都是以鳥類命名)」的照片後製、分享工具。這款線上工具有幾個很重要的特色,首先它非常簡單易用,以滿足用戶立刻修出創意照片的需求為目標,並且修圖後提供用戶快速分享照片的獨立網址,很適合隨手將照片上傳、特製然後分享到朋友出沒的各大社群網站。

另外,這款Feather是一個「HTML5 photo editor」,只要使用現代瀏覽器就能快速修圖,不需安裝Flash外掛(所以也可以在iPad上使用,未來也會推出手機版);還有一點非常重要,Feather提供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外嵌工具,網站站長可以隨意把這個修圖工具內嵌在自己的網站中,提供你的網站用戶上傳圖片後的修圖功能(例如你正在經營的一個相簿網站中)。



2010/11/24

Tumblr : 再次介紹這個另類微型部落格

Introducing: Tumblr v5 from David Karp on Vimeo.

tumblr

-----------------------

這個特別的部落格是2007年創立,不算新,但在台灣遠不及facebook、plurk或twitter來得有名。

吸引我的一個主因是它的介面設計~像APP一樣的圖像化、乾淨俐落、單純清楚,而且有很多漂亮的佈景主題可供套用。 功能上,比facebook有更多項目,但操作上卻是沒有因此變得複雜,我想關鍵還是在於介面的乾淨俐落之故吧。

這也給我更多想像~關於~idea co-creator這個平台可能的使用者介面設計。特別像是前篇文章裡提及的一個特點~更像互動的對話。也唯有如此,網路平台作為溝通工具才更有意義,也更適合作為數位內容前製開發的雲端空間。

所以Tumblr給我的啟發有:社群合作模式、分享與互動對話、介面設計的簡易性......

然後延伸想像出~每個主題可以像是一個部落格,其中的分類:影片、圖像、文字...等等都被妥善配置於當中。

整個idea.c.c平台像是一台iPhone:一個主題為一個APP,打開裡頭也有小APP~文字分享、圖片分享、甚至線上繪圖APP...

(需要畫個心智圖會更清楚)

Tumblr:Facebook和Twitter的新對手

2010年08月02日 14:23:24  來源: 新浪科技

導語:《紐約時報》網站今天撰文稱,一種介入Facebook和Twitter之間的博客網站Tumblr正在悄然興起,引發傳媒巨頭們的關注。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330" caption="從左至右分別為Tumblr創始人David Karp、媒體布道師Mark Coatney和總裁John Maloney"][/caption]

以下為全文:

Tumblr悄然興起

除了Facebook和Twitter,還有公司有時間和精力在另一家網站更新內容嗎?馬克‧科特尼(Mark Coatney)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科特尼是一名43歲的記者,他是Tumblr(www.tumblr.com)的最新雇員。Tumblr是一家創辦于紐約、正在迅速發展的博客網站,自稱已有660萬用戶。

直到上個月,科特尼還是《新聞周刊》的一名高級編輯,他的另一項工作是負責維護該雜志在Twitter和Facebook的帳號。去年,他決定將Tumblr也加入使用范圍。

科特尼說:“我想那是一個好機會,能跟我的讀者們用一種新的方式交談。”他說,在Twitter上,“主要的互動大多是轉發”,也就是轉載一條比較有趣的消息,但是在Tumblr上,“我們之間的互動更加像對話”。

由于在Tumblr上深刻而睿智的言論,科特尼迅速建立了一批受眾。他的言論中包含幽默諷刺的成分,不過他並不擔心。“《新聞周刊》那邊沒人知道我在幹什麼”。

Tumblr高管透露,鑒于科特尼在Tumblr上的知名度,加上《新聞周刊》是首批登錄Tumblr的大型出版商之一,Tumblr決定雇用科特尼。

最近幾個月,其他重量級媒體也紛紛加入Tumblr這個免費使用的平臺,其中包括:《美國大西洋月刊》、《滾石》、黑皮書傳媒公司、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巴黎評論》、《赫芬頓郵報》、《生活》雜志以及《紐約時報》。

不過,這些媒體只是建立了帳號,並沒有其他舉措。作為“媒體布道師”(media evangelist),科特尼的工作就是要幫助他們了解到接下來該做什麼。這項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挑戰。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330" caption="“人們在這裏能夠展現個性,這是Facebook和Twitter所不允許的。”"][/caption]

介于Twitter和Facebook之間的平臺

科特尼將Tumblr描述成“介于Twitter和Facebook之間的平臺”。除了單純的發表文字外,這家網站還允許用戶們上傳圖片、視頻、音頻等。

Tumblr創始人兼執行總裁、24歲的大衛‧卡普(Daivd Karp)說,Tumblr和Twitter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Tumblr不會顯示某個用戶有多少關注者。

“誰關注著你並不主要,”他說,“你所要追求的並不是一萬名關注者。這不是一個發布信息的平臺,更多的是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

他還進一步表示,Tumblr有一個頗有創意的功能,人們在這裏能夠展現個性,這是Facebook和Twitter所不允許的。”

2010/11/22

Zombigotchi一款以殭屍為題材的寵物遊戲(iPhone/iPad)

"Zombigotchi一款以殭屍為題材的寵物遊戲,擁有五個秘密角色和多種道具,任您蹂躪! 高清晰的圖形,iPhone/iPad通用。"







這是一個動畫/遊戲創新應用的好例子。

類似像過去電子雞的遊戲方式,結合kuso紓壓的內容。

應該是主打手機應用-APP,ex.iPhone/iPad

(也應該可以開發瀏覽器的APP-擴充功能)

當然也有網站上的遊戲(引擎是用UNITY)。也都是雲端應用

關鍵字:雲端線上,APP應用,無縫體驗

新浪微博開放平台,另一個App經濟圈即將開展?



這兩天,最需要令人關注的網路產業消息,其實我認為既不是iTunes的披頭4、也不是Facebook凌架於「Mail」之上的新訊息功能(因為也沒正式可以開始用,請按此獲得邀請測試),反倒是對岸的新浪所舉辦的「中國首屆微博開發者大會」才是真正較為有趣的事情,這邊是幾個新浪公開的數字,您可以看到數字成長速度有多麼驚人:


  1. 2009.8.28  對外公測

  2. 2009.11.02   公測後66天,用戶數到達100萬人

  3. 2010.4.28    用戶數到達1,000萬人

  4. 2010.8.28    用戶數到達3,000萬人

  5. 2010.10.20  用戶數到達5,000萬人

  6. 目前每日在上頭發表的微博數到達2500多萬則

  7. Twitter到 2010.9 全球會員為1.6億。

  8. 新浪微博超過40%的用戶透過中國移動使用微博服務



那麼這個開發者大會到底是要做什麼呢?意即就是宣佈要積極作為開放平台,讓開發者們可以利用這個平台發揮自己的創意做出自己的應用程式來給在新浪微博上的使用者使用。(開放平台的細節您可以參考這裡

簡單來說,就把他類比成跟Facebook的應用程式一般,開發者在經過簡單的註冊後,就可以透過官方所提供的 API 與平台介接,以Facebook來說,他們提供開發者可以獲得使用者的一些基本資料,以及配套的擴散機制等,以利開發者快速的接觸平台(ex : Facebook、App Store、新浪微博)上的大量使用者,進而獲得流量/收入。

所以不論是社群遊戲(如我們熟知的眾多社群遊戲)、工具服務(好用的手機/桌面應用程式、提供使用者好看的佈景主題)等等,都有可能在這一塊新興的處女地上蓬勃發展。

以下引用李開復微博上的這2段話與圖


  • 如果操作系統平台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服務給軟件開發者,SNS平台提供了最有價值的信息、用戶、關係數據給SNS開發者。 這在國外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Facebook因此價值400億,開發者也有Zynga值40億。 這是一個歷史時機。

  • 開發者的商機:(1)電子商務:通過微博進行秒殺、團購、優惠卷、lead generation;(2)企業級服務:企業品牌管理;用戶、品牌、產品數據分析;客戶關係管理(CRM),推廣活動;(3)廣告服務:內容相關實時廣告,地理位置相關實時廣告;(4)新形式的社交遊戲。





未來牽涉到新浪平台上的加值收入部份,目前以官方公告的拆分標準是開發者70%、官方30%,也就是與目前Apple App Store的方式類似。另外為了讓開發者們更有動力來加入這次的淘金熱,除了請出創新工場的CEO李開復、天使投資人蔡文勝等人一同站台演說之外,新浪也與另外五家投資機構一同拿出2億的人民幣準備來投資開發者。

所以如果認為蘋果或者Facebook淘金熱兩波都沒跟上的人,或許可以把機會調整到新浪微博上,這看起來的確也會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但是要謹記,平台擁有最大權力,不管是審不審核得過或者是隨時可能被停權,這些在其他平台上履見不鮮的事,應該在這裡也不會少;而僅管中國大陸跟台灣都使用著中文,但是否能夠抓到使用者胃口,並且採用對的社群擴散效應,都會是成功的關鍵。

那台灣正體中文的市場呢?根據經濟日報的報導
新浪網也規畫強化港、台市場布局,尋找適合的合作企業。…..在取得中國大陸互聯網前三大的位置後,新浪網將開始布局港、台市場。

就如同之前文曾經提過的「如果新浪微博大舉進軍台灣?雜談名人效應與微網誌」,看起來新浪的確有思考藉此一股作氣的進入台灣市場,這不會是個假議題,只是時機成熟與否,以及有沒找到合適人選操刀的問題。

喔,我的微博在這裡,歡迎加入 XD

來源網頁
Site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