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開放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開放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3/28

【storify - 主題式創作平台】

我把在 storify 完成的東西內嵌(Embed)在這裡:


http://storify.com

2011/02/26

【同步 Google Docs 和 Microsoft Office 】



Google Cloud Connect for Microsoft Office

資料來源:

TechOrange 科技報橘:你可以同步Google Docs和Microsoft Office了
電腦玩物:Google Cloud Connect 實測!幫老微軟Office新增雲端同步協作

摘錄~

現在你只要安裝一個插件 Google Cloud Connect 就可以同步你的 Microsoft office 和 Google Docs,讓你在 Microsoft office 上編輯的文件也可以透過 Google 雲端服務同步更新,輕鬆與別人分享或合作。

同步完成後,你可以選擇要在 Microsoft office 或是 Google Docs 上編輯,你所做的變更都會有效地被紀錄在原始文件上,動手前先來看看 Google 的操作指南吧:

以上摘自 TechOrange


摘錄~


首先要先說清楚的是,Google Cloud Connect「不是」幫你在微軟Office軟體中編輯Google Docs文件;而「是」幫這台電腦的微軟Office和另一台電腦的微軟Office之間加上雲端備份、同步協作功能!

在Google Cloud Connect官方網站上其實就已經用帶著點戲謔的語氣講出了這個外掛插件的真正目的:「讓老態龍鍾的微軟Office,也(有幸)見識看看高高在雲端的新技術吧!」

所以如果你想要的功能是:透過微軟Office直接下載Google Docs文件編輯,或是直接上傳文件到Google Docs上編輯,溝通微軟Office和Google Docs兩種文件檔案,請參考:「OffiSync」這個外掛。

而Google Cloud Connect這個插件,純粹就只是要改造微軟Office,幫微軟換上雲端心臟,就像之前的「Google Chrome Frame」要改造IE瀏覽器一樣!這次Google則是「很佛心」的要免費幫Word、Excel、PowerPoint加上「雲端備份」、「版本還原」、「線上分享」、「同步協作」等新功能。


以上摘自電腦玩物,有很完整的介紹與使用方式說明





2011/02/14

【開放原始碼軟體製作的動畫 - Sintel】




Sintel - 一部由開放原始碼軟體 Blender 的基金會贊助的3D開源動畫電影!之前有看過這短片~這次再看到更詳細的資料~分享給大家~


這正是一個典型「數位共創」的絕佳案例!「有沒有可能?」~似乎已不是問題!新的時代創造新的工具,進而推衍出新的創作模式,產生新的效益,自然也模塑了新的商業模式。

Asika Paradise 文章:http://goo.gl/9FJlr
品賞艾尼墨文章:http://goo.gl/jWpKT

摘錄~

開源軟件或許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比如Firefox,比如Linux。但是開源動畫大家能說出幾個? 9月27日在荷蘭電影節上由開源軟件Blender的基金會贊助的3D開源動畫電影Sintel上映後再次引發了開源動畫的熱潮。究竟如何讓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一起來完成這部媲美好萊塢電影的動畫呢?讓我們一看究竟。

Sintel講述的是一個吉普賽女孩尋找自己的寵物飛龍的故事。 Sintel立項於2009年5月,由Blender基金會贊助,歷時14個月,所有完成的工程文件會在稍後的日子裡面由官網放出,供全球愛好者下載學習,這是繼2006年的基金會贊助的《大象之夢》之後的又一部開源大作。

Blender是一個開源的3D軟件,荷蘭人Ton Roosendaal於上個世紀90年代帶頭開發,很多人嘲笑Blender的不自量力,在商業上無法與MAX和MAYA媲美,直到2006年Blender基金會贊助的高清3D動畫《大象之夢》的出現,證明了Blender在商業上不亞於其他3D軟件。

2010/12/28

書籍推薦 – 亂世煉金術 & 隨處經濟效應

這兩本書都是2010年中在台灣出版的

亂世煉金術 以及 ANYWHERE - 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

都是屬於宏觀策略思考或是設計思考,關於趨勢

特別推薦~第二本~隨處經濟的推薦序~網際網路轉大人~撰文者為

暢銷書《N世代衝撞》、《維基經濟學》作者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

短短的篇幅~清楚地描繪出整個大時代的輪廓樣貌

.........


亂世煉金術

亂世煉金術:150 WAYS TO SPARK INNOVATION DURING TIMES OF CHANGE

EXPLOITING CHAOS: HOW TO FILTER THROUGH THE NOISE AND BREAK THROUGH THE CLUTTER

內容簡介



Chaos 從字面上解釋是「混亂、渾沌不明」的狀態,
而在本書,作者指的卻是一種難以預料、未知領域中的星星之火,引伸至經濟的衰退、機會的泡沫化。


早在TWITTER、FACEBOOK還有當前我們所遇到的經濟危機之前,愛因斯坦就已經發表了三大不變的真理:
--別讓自己陷入混亂之境,學習發現單純的美好
--想辦法從混亂中找出事物的規律和一致性
--艱困的環境下,必定存在著機會


身處在不明朗的景氣下,企業或組織通常會以較保守的策略來因應,但,這並非絕對──畢竟,「守成」絕非維持榮景的唯一方式!


戲劇性的改變或簡單的發展,往往可以創造出另一套新的市場法則。


2010/12/16

APP TREND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80" caption="(消息來源:TNW;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caption]

APP趨勢,是未來的必然,雖然看起來似乎僅普遍應用在科技相關領域,但這樣的趨勢背後~也蘊藏著驅動社會演化的能量。APP觀念的思考也會變得很重要。


內容接收者(消費者)→ 硬體介面(iPad / iPhone)→

連網軟體平台(iTunes)或 雲端平台(Apple Store)←

內容創造者(生產者)




新媒體狂潮!?

有人說這是一波新媒體狂潮,也有人說這是25年一度的革命,從最近的新聞~美國人上網時間已和看電視打平,或是中國禁止網路媒體播放歐美影集所造成的大迴響等等,都可發現,我們的生活模式真的跟過去不大一樣了,問問自己身邊的朋友,事實上也幾乎是上網時間超過看電視的時間,甚至多很多。

新媒體狂潮(或革命),也似乎有這麼一回事。在過去行動上網還不普及的時代,傳統音樂產業就面臨了一波大變革,有人只是奮力地反盜版,然後無可奈何,但也有人在這當中找出並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iTunes。

那個時代,網路速度還不足以應付影音內容,而現在,卻已經足以支撐行動上網風潮的快速進展。所以,變革又來了,這次是更全面的數位內容,包括數位出版,包括影音內容,包括遊戲,甚至更多。

三年前的 iPhone ,已經開創了這個新局,現在的 iPad ,以更具殺手級應用的姿態,正式揭開新時代的序幕。

當然,不僅僅是硬體的行動裝置,還有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包含多點觸控使用模式),也包含雲端應用的創新商業模式 ~ APP Store 。


開放思考/雲端應用/平台思維

最初大家聽到 APPLE 要做手機,許多人還覺得~不會太晚嗎? 或是覺得~每個大廠一年都要做出那麼多款的手機,來應付不同族群的消費者,你 APPLE 只做一隻?之類的。 最後,原來~ APPLE 開創了新的模式,讓你去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手機,讓其他公司來幫你做 APP ,這確實是的聰明的方法。

從這當中還可學到~善用雲端應用的觀念,以及,懂得運用平台的思維。


應用於數位內容創作

我們也可以試著想像,透過這些創新的科技應用,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創作模式,甚至商業模式。

以動畫為例,電影或是影集,是動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產業運作「模式」,一種得以透過多人合作又得以符合成本效益的市場導向商業模式。

台灣動畫產業的瓶頸是在於市場規模,因為動畫生產是一種「規模經濟」,需要透過「大量生產」及資本主義式的"市場行銷"來平衡頗高的生產成本。

然而, APP 時代告訴我們,媒體通路還有更多可能性,不再是電視生態獨大。而當我們不必拘泥於電視頻道的通路時,就可以回頭重新思考,過去的「規格」(例:影集13集/一集22或11分鐘),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所定收看的族群不再是守在電視機前,躺在沙發上的觀眾時,而是坐捷運火車通勤的上班族或學生時,他們的閱聽習慣還會一樣嗎?如果不必每集都做這麼長,單集成本是不是就降低了,另外,也因為不必受制於電視頻道的規格,也就不一定需要一次就做滿一季13或26集的量。透過網路,彈性似乎大得多了。

其實這也不算太新的觀念,比如春水堂或是青禾動畫也早就著手這塊市場了,只是,未來在 APP 時代,會更普遍,也會有更多可能性。

當然還可以繼續往下發想~從網路社群模式談數位內容行銷,或是雲端應用的共同創作,或是結合兩者的開放分享與及時回饋的創作經營模式,APP化的創作介面與流程整合……等等。

2010/12/13

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科技時代

[way]

開放,算是興起 " ideacocreator " 這個想法的一個重要信念。最近也在試著整理出 " APP " 概念趨勢,案例當然少不了Apple 和 Google (iPhone App和Chrome App),所以我也認同此篇作者Mr. Saturday所說~Apple並非完全封閉,甚至,如果他是不開放的,iPhone with App的創新模式根本不會誕生。

開放並不等同 "  放任 "因為失去品質的開放也是沒有意義的。數位內容(如動畫)的製作也是如此,這裡談開放,並不是純粹或是完全開放,而是在這個方向上,尋找出適切的配套措施,還有得以維持品質的機制。

事實上,世界上也早有動畫製作的案例發生了,期望台灣的動畫創作也能夠有如此的勇氣來嘗試。

-------------------------------------------------

Dec 11th, 2010 by Mr. Saturday

(來源網頁)


Apple 和 Google 在手機上面的大戰早就已經白熱化, 除了 Android vs. iOS 之外, 大家最喜歡拿兩家公司來比較的, 就是開放的平台以及封閉的平台了, Android 對於開發者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式幾乎不做任何審查, 相對地, 要讓你的應用程式上到 iPhone App Store, 卻須經過重重的關卡. 對於開放系統或是封閉系統的爭論一直持續著, 有的人說 Apple 的封閉系統會讓 Steve Jobs 再一次自食惡果, 若不及早向開放的生態靠攏, Apple 會再一次沒落; 相對地, 也有人直指, Google 的 Android 會造成一個混亂且缺乏管理的開放生態, 使用者的體驗因此受到危害.


實際上, 我不認為 Apple 擁抱的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 畢竟 Apple 也提供開發者工具, 允許他們在 iPhone 上面開發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 這部分是開放的; 但是 Apple 品管很嚴, 雖然人人可以寫, 但並非人人可以上架, 這部分你說他封閉也可以, 但我認為 Apple 是在小心地在求一個平衡, 在品質和完全開放之間取一個平衡點, Apple 的目的是在塑造品牌, Google 的目的是讓全世界的資訊流通, 兩者現在雖然互相踩進對方的地盤, 但當初的出發點和經營哲學卻是完全不一樣, 封閉和開放之說, 也是衍伸於此.


2010/11/11

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

Dear Wennie,
公司擁有很強勢的文化,獲利也很好,但是同仁的同質性很高,從外面邀請進來的主管都不適應而離開。怎麼看待這樣的組織體質?
~Robin

Dear Robin,
最近全球科技業的新聞熱點,應該就是蘋果與非蘋果陣營互相叫陣。蘋果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批評Google的Android手機「太破碎」,消費者往
往被迫自行整合所需的功能或服務,而iPhone則具備了完整的整合服務與功能,「消費者想要的是可用的裝置,我們相信整合勢必會擊敗破碎的系統。」

這一番言論,引起非蘋果陣營的撻伐,批評賈伯斯是「控制狂」,並相信開放系統必定打敗封閉系統。誰說的比較對呢?系統是開放或封閉,關係比較大的應該是企業或技術開發者,消費者的確只想要好用的裝置。另一方面,開放系統帶
來的創新能量,又的確是千錘百鍊之後的明證。我們該相信什麼呢?

且讓我們跳脫企業和使用者的角度,放大到人類社會的歷史來看,iPod、iPhone和iPad是怎麼產生的?其實這幾個改變市場規格的產品,都不是全新的產品,早在它們推出的好些年前,它們的前身就出現在被賈伯斯所批評為「破碎」的PC陣營當中,例如MP3播放器和Tablet PC。如果這些產品從未出現,i系列產品今天還能不能如此完美地呈現?

從「陣營」的層次跳開,我們的確可以慶幸,我們同時擁有一個開放系統,和若干擅長整合的企業(其中之一是蘋果),讓開放系統裡奔放的創造力,有機會落實在有能力結合對的夥伴(很驕傲地,台灣企業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在對的時間點,讓消費者享受到好的產品和服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今蘋果讓全世界科技業競相仿效的服務AppStore,也融入了開放系統的精神,產生人類歷史上空前(一定不是絕後)規模的集體創作。

再回到產業歷史來看,假如資訊產業如同汽車業或其他產業那般,不是在開放架構下孕育,它能否產生如今從住家、汽車到雲端、完全無縫隙的生活革命?

許多經營者都希望學習賈伯斯,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這樣兼具質感與執行力。但也許這一段「開放vs.封閉」給我們更大的啟示,並不是如何變成賈伯斯,而是在我們的組織裡,存在一個開放系統,可以是一個網站、一個社群組織,或者一個部門。堅定相信、並永遠不要關上這扇門。
∼Wennie

來源網頁
Site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