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趨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趨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1/22

在網路上做 3D!? - 線上瀏覽器 3D 軟體

3DTin

(點圖連結至網站)



3DTin: create 3D pixel art in your web browser



【way 延伸想像】  想在網路上做 3D 嗎?你可以試試 3DTin! 現在已經有非常多的 2D 線上繪圖 APP ,而且愈做愈好,未來的軟硬體趨勢又普遍看好 GPU ( 圖形運算 ) 的應用,甚至網路瀏覽器也都將支援 GPU 。勢必會促進雲端創作工具的發展!


GPU + 網路 + 創作 =?

答案是將會催生出符合這三項條件的 APPs ( 創作工具 )。現在連一些線上遊戲的即時算圖品質~都已經媲美有經過後製過的效果了,未來,也勢必會出現~線上創作的即時算圖呈現。而且可能搭配更人性化的介面,像是一些 iPad APP 的簡易操作介面幫助你做細部調整。

iPad APP 的簡易操作介面

2D 軟體如 Photoshop 早期 ( 類比時代 ) 也屬於少數專業軟體,在當時,能跑得動 Photoshop 的電腦,也都算是中上等級的了。而如今,不只是 Ps ,每個人的電腦也都至少有一個平面影像編輯軟體。未來, 3D 軟體也會有所改變。

不管是 2D 軟體還是 3D 軟體,都是工具;所以我們所要想像的,不能以現有的工具的限制作為出發,而是要回到創作的根本需求為前提,不是因為我會 MAYA 所以我做動畫,不是因為我會 Photoshop 或 Illu~ ,所以我做平面設計。當然也不是要做動畫或平面設計就非得學這些軟體。

所以 GPU 價值在於,它象徵科技總是會不斷進步的,只要人還有欲望有需求。而 網路 的價值在於 ,它讓我們身處於彼此相連結的世界,人們因此有更多互動,可以一起共同創作,一起分享作品。至於 創作 的價值,也無須贅言,創作工具的發展與應用,始終都得回歸自此。

創作工具會怎麼發展? 回到根本,就是幫助創作者作出更好,品質更高的作品;就是更有效率更友善更人性化的創作工具;以及,能幫助他們分享作品的工具,甚至能讓志趣相投的創作者們,可以一起共同創作。

【轉貼原文介紹】You know it’s been a bit of a slow news week when you find yourself posting links to browser apps, but 3DTin is a remarkably fun way to kill some down time at work.

Created by programmer Jayesh Salvi, the site is described as a 3D model editor, but it’s more a way of creating pixel art in 3D – although it does offer support for subdivision levels, a mirror function and the option to export the geometry in STL or OBJ formats.
Thanks to Max Underground for the tip.


Visit the 3DTin website


2010/12/28

書籍推薦 – 亂世煉金術 & 隨處經濟效應

這兩本書都是2010年中在台灣出版的

亂世煉金術 以及 ANYWHERE - 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

都是屬於宏觀策略思考或是設計思考,關於趨勢

特別推薦~第二本~隨處經濟的推薦序~網際網路轉大人~撰文者為

暢銷書《N世代衝撞》、《維基經濟學》作者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

短短的篇幅~清楚地描繪出整個大時代的輪廓樣貌

.........


亂世煉金術

亂世煉金術:150 WAYS TO SPARK INNOVATION DURING TIMES OF CHANGE

EXPLOITING CHAOS: HOW TO FILTER THROUGH THE NOISE AND BREAK THROUGH THE CLUTTER

內容簡介



Chaos 從字面上解釋是「混亂、渾沌不明」的狀態,
而在本書,作者指的卻是一種難以預料、未知領域中的星星之火,引伸至經濟的衰退、機會的泡沫化。


早在TWITTER、FACEBOOK還有當前我們所遇到的經濟危機之前,愛因斯坦就已經發表了三大不變的真理:
--別讓自己陷入混亂之境,學習發現單純的美好
--想辦法從混亂中找出事物的規律和一致性
--艱困的環境下,必定存在著機會


身處在不明朗的景氣下,企業或組織通常會以較保守的策略來因應,但,這並非絕對──畢竟,「守成」絕非維持榮景的唯一方式!


戲劇性的改變或簡單的發展,往往可以創造出另一套新的市場法則。


2010/12/16

APP TREND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80" caption="(消息來源:TNW;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caption]

APP趨勢,是未來的必然,雖然看起來似乎僅普遍應用在科技相關領域,但這樣的趨勢背後~也蘊藏著驅動社會演化的能量。APP觀念的思考也會變得很重要。


內容接收者(消費者)→ 硬體介面(iPad / iPhone)→

連網軟體平台(iTunes)或 雲端平台(Apple Store)←

內容創造者(生產者)




新媒體狂潮!?

有人說這是一波新媒體狂潮,也有人說這是25年一度的革命,從最近的新聞~美國人上網時間已和看電視打平,或是中國禁止網路媒體播放歐美影集所造成的大迴響等等,都可發現,我們的生活模式真的跟過去不大一樣了,問問自己身邊的朋友,事實上也幾乎是上網時間超過看電視的時間,甚至多很多。

新媒體狂潮(或革命),也似乎有這麼一回事。在過去行動上網還不普及的時代,傳統音樂產業就面臨了一波大變革,有人只是奮力地反盜版,然後無可奈何,但也有人在這當中找出並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iTunes。

那個時代,網路速度還不足以應付影音內容,而現在,卻已經足以支撐行動上網風潮的快速進展。所以,變革又來了,這次是更全面的數位內容,包括數位出版,包括影音內容,包括遊戲,甚至更多。

三年前的 iPhone ,已經開創了這個新局,現在的 iPad ,以更具殺手級應用的姿態,正式揭開新時代的序幕。

當然,不僅僅是硬體的行動裝置,還有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包含多點觸控使用模式),也包含雲端應用的創新商業模式 ~ APP Store 。


開放思考/雲端應用/平台思維

最初大家聽到 APPLE 要做手機,許多人還覺得~不會太晚嗎? 或是覺得~每個大廠一年都要做出那麼多款的手機,來應付不同族群的消費者,你 APPLE 只做一隻?之類的。 最後,原來~ APPLE 開創了新的模式,讓你去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手機,讓其他公司來幫你做 APP ,這確實是的聰明的方法。

從這當中還可學到~善用雲端應用的觀念,以及,懂得運用平台的思維。


應用於數位內容創作

我們也可以試著想像,透過這些創新的科技應用,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創作模式,甚至商業模式。

以動畫為例,電影或是影集,是動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產業運作「模式」,一種得以透過多人合作又得以符合成本效益的市場導向商業模式。

台灣動畫產業的瓶頸是在於市場規模,因為動畫生產是一種「規模經濟」,需要透過「大量生產」及資本主義式的"市場行銷"來平衡頗高的生產成本。

然而, APP 時代告訴我們,媒體通路還有更多可能性,不再是電視生態獨大。而當我們不必拘泥於電視頻道的通路時,就可以回頭重新思考,過去的「規格」(例:影集13集/一集22或11分鐘),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所定收看的族群不再是守在電視機前,躺在沙發上的觀眾時,而是坐捷運火車通勤的上班族或學生時,他們的閱聽習慣還會一樣嗎?如果不必每集都做這麼長,單集成本是不是就降低了,另外,也因為不必受制於電視頻道的規格,也就不一定需要一次就做滿一季13或26集的量。透過網路,彈性似乎大得多了。

其實這也不算太新的觀念,比如春水堂或是青禾動畫也早就著手這塊市場了,只是,未來在 APP 時代,會更普遍,也會有更多可能性。

當然還可以繼續往下發想~從網路社群模式談數位內容行銷,或是雲端應用的共同創作,或是結合兩者的開放分享與及時回饋的創作經營模式,APP化的創作介面與流程整合……等等。

2010/12/13

iPad衝擊/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 WAY ]   剛好在誠品看到一本呼應這個主題的新書-iPad衝擊(博客來)



最近 Google 甫推出了 Chrome Web APP Store ,已有在使用 iPhone / iPad 的人相信會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感。沒錯,就是 APP 模式,只是傳播介面的載體換成是 Chrome 瀏覽器。而接連而來的這一切,不僅僅意味著網路生態的改變,甚至是整個媒體生態的嶄新演化。

「內容生產者 → 介面 → 內容接收者」-的媒體傳播模式,將有不一樣的可能。 關鍵就在於「介面」 ,不管是 iPhone / iPad ,還是 Chrome 等等的現代網路瀏覽器,都造就出了新的媒體生態,讓消費者 / 觀賞者 / 閱讀者不再是只有電視 / 紙本書籍等傳統介面可作為選擇。

APP 模式正是這個嶄新生態中的創新模式。內容接收者可以更有彈性地透過自己的介面裝置,選擇自己要的內容(APP)。而對內容生產者而言,也不再侷限於既有的媒體通路。

另外再提供一篇文章作為閱讀參考~Web 3.0 與「後 PC」時代




*以下所轉貼的文章已轉為繁體,並局部替換上台灣所慣用的詞彙。


[ 轉貼]  來源網頁

iPad帶來的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2010年12月10日09:54 騰訊科技

[ 導讀 ]   iPad已經改變了網際網路設計,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網際網路的iPad化”。 正如iPad對網際網路設計產生的影響一樣,它對第二波網路應用程式的影響也表現得更為明顯。

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科技時代

[way]

開放,算是興起 " ideacocreator " 這個想法的一個重要信念。最近也在試著整理出 " APP " 概念趨勢,案例當然少不了Apple 和 Google (iPhone App和Chrome App),所以我也認同此篇作者Mr. Saturday所說~Apple並非完全封閉,甚至,如果他是不開放的,iPhone with App的創新模式根本不會誕生。

開放並不等同 "  放任 "因為失去品質的開放也是沒有意義的。數位內容(如動畫)的製作也是如此,這裡談開放,並不是純粹或是完全開放,而是在這個方向上,尋找出適切的配套措施,還有得以維持品質的機制。

事實上,世界上也早有動畫製作的案例發生了,期望台灣的動畫創作也能夠有如此的勇氣來嘗試。

-------------------------------------------------

Dec 11th, 2010 by Mr. Saturday

(來源網頁)


Apple 和 Google 在手機上面的大戰早就已經白熱化, 除了 Android vs. iOS 之外, 大家最喜歡拿兩家公司來比較的, 就是開放的平台以及封閉的平台了, Android 對於開發者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式幾乎不做任何審查, 相對地, 要讓你的應用程式上到 iPhone App Store, 卻須經過重重的關卡. 對於開放系統或是封閉系統的爭論一直持續著, 有的人說 Apple 的封閉系統會讓 Steve Jobs 再一次自食惡果, 若不及早向開放的生態靠攏, Apple 會再一次沒落; 相對地, 也有人直指, Google 的 Android 會造成一個混亂且缺乏管理的開放生態, 使用者的體驗因此受到危害.


實際上, 我不認為 Apple 擁抱的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 畢竟 Apple 也提供開發者工具, 允許他們在 iPhone 上面開發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 這部分是開放的; 但是 Apple 品管很嚴, 雖然人人可以寫, 但並非人人可以上架, 這部分你說他封閉也可以, 但我認為 Apple 是在小心地在求一個平衡, 在品質和完全開放之間取一個平衡點, Apple 的目的是在塑造品牌, Google 的目的是讓全世界的資訊流通, 兩者現在雖然互相踩進對方的地盤, 但當初的出發點和經營哲學卻是完全不一樣, 封閉和開放之說, 也是衍伸於此.


2010/11/22

當今網路的 10 大破壞創新關鍵,你不能不知道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caption="當今網路的 10 大破壞創新關鍵,你不能不知道"][/caption]

說到北美網路業,有一個人真的是喊水會結凍。她被尊稱為「網路的女王」(Queen of the Net),出版的研究報告報被奉為投資人必讀的「聖經」。當初,她是開啟 Web 1.0 時代的其中一個關鍵人物 — 1995 年「網景」(Netscape) 上市案的推手,而那之後的 15 年來,她可以說經手過無數的網路公司。網路業歷經蕭條,現在又興盛,她卻一直是這中間固定不動的核心人物。我所說的這位女王,就是被富比世譽為當今科技界最聰明的十個意見領袖之一,摩根史坦利的網路首席分析師,瑪莉‧米克 (Mary Meeker) 女士。

其實我已經有好幾次在 Facebook 社群分享瑪莉女士的各式研究報告,大家的反應也都非常熱烈。但這次她整理的資料我認為非常非常重要,是為了昨天深夜在矽谷舉辦的 Web 2.0 高峰會所準備,標題原文是「10 個網路公司領導應該要知道答案的問題」(Ten Questions Internet Execs Should Ask & Answer),我則是認為它根本就是「當今網路的 10 大破壞創新關鍵」。

照慣例,原文投影片在這裡,演講的影片則在 Youtube 上,其實投影片只有短短的 49 頁,演講更只有 18 分鐘長,我鼓勵你們自己去讀過、看過一次。以下,則是我的重點整理:

借鏡全球 (Globality)




北美再也不是網路創新的唯一龍頭,事實上,騰訊 (QQ) 擁有的會員數和來自休閒遊戲的營收,都比 Facebook 來得高,因此不只是騰訊學 FB,我們也常看到 FB 仿效騰訊的策略。除此之外,還有印度、巴西、俄國等快速成長的巨型市場,也是很多創新的來源。所以,除了矽谷,現今的網路創業團隊還要向全世界的競爭對手學習,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行動策略 (Mobile)




iPhone / Android 的成長速度,比任何以前出現過的「新新產業」都還來的快,尤其是 Android,更是在短短的兩年內就成長至 25% 的市佔率。而行動上網的使用率,更將在 2 年後超越桌面。你的創業策略該如何因應?是兩者並行嗎?還是我之前寫過的「先行動、後桌面」?無論如何,你不能在這個領域缺席。

生態圈 (Social Ecosystems)




如果說 Web 3.0 的「三種行銷管道」是 Search, Mobile 和 Social,那背後代表的就是 Google, Apple 和 Facebook 三家公司。這些人並沒有像當初的 IBM 一樣睡著,相反的都非常努力在創新,不想被任何人後來居上。你對他們的動作、計畫、策略瞭若指掌嗎?有機會借力使力嗎?你必須要知道。

廣告 (Advertising)




當消費者平均每天花 28% 的時間在網路上,廣告主卻只有撥 13% 的預算過來,這事情終究會改變。所以不要懷疑,網路廣告至少還有 2 倍以上的成長空間,而且最近的種種跡象顯示企業已經開始覺悟。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創新,用更新、更好的方式,來讓廣告更有效,創造企業、消費者、網站三贏的局面。我認為未來是在 CPA病毒影片等方面,這些東西你必須要研究清楚。

行動電子商務 (Commerce)




行動電子商務時代已經來臨,消費者們要的是快速、簡單、有趣。你的服務、產品必須要不斷的推陳出新,他們也會用實際的購買來支持你,無論是 App Store, iTunes Store, Android Market, Amazon 還是之前提過的 Gilt,都是這裡面的模範生。如果現在台灣最賺錢的網路公司都是電子商務,那五年後則都會是行動電子商務,你準備好要破壞 Yahoo、PCHome 的商業模式了嗎?

隨選內容 (Media)




沒錯,我們一直在說的 Web 3.0 的客廳革命,在北美早就已經來到。更重要的是,隨選內容成長的速度,是在媒體產業前所未見的。你有辦法把這些創新帶到亞洲嗎?利用台灣特有的優質內容,然後把它行銷到全世界嗎?這都是你們可以嘗試的領域。

領先群的不斷洗牌 (Company Leadership Evolution)




在過去短短的六年中,全球市值前 15 大的上市網路公司,有將近一半的汰換率。你了解背後的原因嗎?有什麼可以借鏡的?你有沒有上市計畫?上市之後如何利用公開市場的力量幫助你成長?

賈伯 (Steve Jobs)


雖然我常常對賈伯過強的控制欲有意見,但你不得不承認過去 40 年的科技產業創新,很多突破都來自他。無論是 Apple ][ 幫助啟動的 PC 時代、iPod 帶來的 MP3 時代、iPhone 的智慧手機革命、到現在的 iPad 的平板時代,都是他和 Apple 團隊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甲骨文創辦人賴瑞‧艾利森 (Larry Ellison) 說的好,賈伯有一個工程師的大腦,卻有一顆藝術家的心。你的公司能夠有像這樣的人物嗎?否則至少要有像這樣的團隊吧!

極速變化的世界 (Ferocious Pace of Change in Tech)


不要懷疑,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是前所未見的 — 30 年前我們才開始碰電腦、15 年前我們才開始上網和用手機、5 年前 Facebook 才出現、3 年前 iPhone 才上市。如果說人類過去 100 年進步的幅度,比之前的 100  萬年加起來還多,那過去 10 年,則比那之前的 90 年加起來還多。我們或許該感謝摩爾定律、或許該向賈伯致敬,不過重點是,你看準了未來的變化嗎?你研究了網路業的各個大傢伙、小傢伙們在做什麼嗎?你對創新的各個前端有多少掌握?哪些是 3 年內會發生的事情?哪些是 5 年?哪些必須要開始研究?那些已經要商業化?這些,你都必須要非常了解。

結論 (Closing Thoughts)


還有,你以為 Apple、Amazon、騰訊、PayPal、百度這些公司都已經很大了嗎?其實一點也沒有,因為他們都還以將近每年 50% 的速度在成長中。Apple 最新一季就成長了 67%,一個季營收美金 200 億的公司還有這麼快速的成長,這幾乎是前所未有的事情。這件事情的背後,意思是網路領域還有非常非常多的創新、成長可以發生。

所以重點是,你,準備好了嗎?

11/23 (二) 下午,appWorks 將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為參與「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 11 個創業團隊,舉辦大型「appWorks Demo Day」活動。這些都是目前台灣第一流的創業團隊,他們在做的事情,就是用力抓住上面的這 10 個關鍵,歡迎你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半年來努力的成果,順便和在場的 300 位網路圈朋友交流、接軌,希望到時候能看到大家。

(Pic via niallkennedy@flickr under CC license)
來源網頁

2010/11/16

2010年「時代雜誌」50大創新,誰和iPad同榜? - 快媒體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580" caption="2010年「時代雜誌」50大創新,誰和iPad同榜?"][/caption]

iPad不負眾望,搭上iPad特快車的Flipboard是黑馬,kickstarter這個創意與創業媒合平台,促成許多網路創業公司。Looxcie 是一個和藍牙耳機一樣可佩戴在耳朵上的迷你攝像機,Square是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投資新歡:使用iPhone刷卡付費的周邊商品。

快來看這是誰?韓國推出的英文老師機器人。擁有外籍英文老師終結者名號,預計取代韓國3萬個外籍英文教師。

綠能是2010年的王道,交通工具和充電站成為主流,Google的無人駕駛車也名列榜單,連人造毛皮大衣都來環保一下。
五個專家評選類別裡面,政治類的創新也和網路有關,那就是:微網誌。音樂類則是iPhone的App:iRealBook。
Time報導原文請看這裡

科技
iPad
Flipboard
Looxcie
Kickstarter
Square
Sony Alpha A55 Camera


交通運輸
Amtrak’s Beef-Powered Train
Google’s Driverless Car
Martin Jetpack
Edison2
Antro Electric Car
Electric-Car Charging Stations
The Straddling Bus
Road-Embedded Rechargers
Terrafugia Transition
The Plastic-Bottle Boat

健康醫療
The Malaria-Proof Mosquito and The Mosquito Laser
NeoNurture Incubator
eLegs Exoskeleton
EyeWriter


生物科技
First Synthetic Cell
Lab-Grown Lungs
3-D Bioprinter
Faster-Growing Salmon


綠能
Deep Green Underwater Kite
Body Powered Devices
Power-Aware Cord
Bloom Box
The (Almost) Waterless Washing Machine

服飾
BioCouture
Spray-On Fabric
The Plastic-Fur Coat
Woolfiller


軟體/機器人
The Deceitful Robot
The English-Teaching Robot
Lifeguard Robot
Sarcasm Detection

軍事
Super Super Soaker
Less Dangerous Explosives
The X-51A WaveRider
X-Flex Blast Protection
Iron Man Suit


其他
The Seed Cathedral
STS-111 Instant Infrastructure
Better 3-D Glasses
Responsible Homeowner Reward Program
Sugru


特別類型
Movies
Music
Politics
Comedy
Kitchen

來源網頁

2010/10/16

麥肯錫嚴選十大科技所帶動企業趨勢

1. 開放式共同創作(Distributed Cocreation)變成主流
開放式共同創作模指的是由網路上來自四方的人所共同創作,企業要經由調查來找到合適參與者、提供回饋及正確的誘因以刺激參與、並給予高度信任。

2. 將網路所及都納入組織
網路的發展強迫模糊了組織的界線,使得非員工的人才也可藉由新奇的方式提供專業。長遠來說,網絡式的組織將聚焦在和諧的任務執行組合,而非員工的權責。

3. 協同科技(Collaboration Technologies)規模化
影音及網路會議等協同科技急速發展,以改善知識工作者的辦公效率。策略性的選擇,例如是否將協同網絡延伸至客戶和供應商,將會是重要的。

4.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成長
物聯網指的是將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訊息傳感設備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提供智慧化識別與管理,先從成功案例多的改善流程及能源效率的裝置開始嘗試較好。

5. 實驗及大量資料
資料量正以驚人速率成長,隨之而起的分析資料科技價格也達新低,企業因此運用來做不同實驗,不過高階領導人必須以身作則建立"嘗試並學習"心態。

6. 用科技為永續世界盡心力
永續性已變成企業表現的重要指標,這方面資訊科技就像水一樣能載舟也能覆舟。在企業流程及策略中,必須建造能持續改善資源使用的管理系統。

7. 將任何事想像成服務
科技的發達,使現在的資產擁有者可利用傳統被販售的產品創造服務,不過服務的創新必須將終端用戶視為整個系統的一部分,和設計產品的心態截然不同。

8. 多重商業模式世代來臨
多重商業模式能藉由和不同對象互動創造價值,不妨自問誰會對你提供的資訊感興趣?如果免費提供產品或服務會怎麼樣?如果競爭者這樣做會有何後果?便能找到一些機會或弱點。

9. 從金字塔底部開始創新
破壞性創新的商業模式通常來自科技和極端市場狀態(新興國家)的組合,因此全球性企業必須加入孕育此類破壞性創新的本地網絡。

10. 利用科技製造公共資產
科技將在政府計畫全球經濟政策的發展中,藉由促進創造並有效管理新型態公共資產,扮演重要角色。在制定策略時便要設想如何運用科技,並擁抱不同單位間創新合作。

看新聞全文(原文)

數位時代雜誌
Site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