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數位內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數位內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4/10

【虛擬立體迷幻空間生成系統(王建堯發想)】

2011/03/28

【storify - 主題式創作平台】

我把在 storify 完成的東西內嵌(Embed)在這裡:


http://storify.com

2011/01/24

【本週動畫資訊分享】 AnimApp 動畫分享


【本週動畫資訊分享】

以下資訊來自於 AnimApp 動畫分享 FB 粉絲專頁 近來的蒐集,因為還滿多的,一下就被洗板洗掉了,有點可惜。



【PlanKtoon studio】
一間位在巴黎的五人動畫公司。這部我滿喜歡低,因為滿北爛的...哈哈!
這次~CGsociety 有作介紹:http://goo.gl/bLQYc





【超多動畫網站資源】
Victor Luo 神人分享這些得來不易的動畫網路資源!得花上不少時間來逛逛學習了!




【創新風力發電概念動畫】
這是紐約時代雜誌"Year in Ideas"中的一個議題~目前在康奈爾大學進行開發~能夠讓風力發電進入城市,進入我們的生活~不會產生惱人的噪音。
動畫在這裡是配角、是工具、是個傳達的介面,做為與人們之間溝通的橋梁,它讓一個可能會很枯燥乏味的科學概念,能以有趣吸引人的形式呈現!也達到被廣泛分享的目的!
SHARE: http://nyti.ms/g1UiDn


NY Times - Turbine-Free Wind Power from Antfood on Vimeo.

2010/12/31

可口可樂動畫接龍

創作的形式有很多種,製作動畫的可能性也很多,無論如何,做得開心,好玩最重要。沒有熱情,要如何能 Animate ( 賦予生命 ) 自己的作品呢?




轉貼自 ~ 原創發布| Let's Coca !!! 品賞艾尼墨訪談錄愛可網

可口可樂動畫接龍

有許多優秀的作品由個人之力完成,我們對他們都很敬佩;集體配合,各盡其職,也是現在的普遍模式。 當個人與集體這兩個概念結合時就產生了“接龍”這一美妙的創作形式!


現在就有這麼一幫人,看到愛可網舉辦的可口可樂比賽的消息後,決定一起嘗試接龍形式完成這部作品,我想各位一定很好奇,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010/12/27

這樣玩動畫也不錯!

真的!這樣玩動畫也不錯!

透過之前一篇文章~英國動畫的實用性~的介紹

其實不難想像動畫作為一種"創意表達工具"的靈活應用,有很多的可能性...

這次舉的例子不算多 ( 時間有限 ),但也足夠作很多的想像了...


ANIBOOM 本來為一動畫分享平台,現在甚至再擴展商業應用~作為專案共創平台。

aniboom

稱之為~Aniboom Virtual Studio (AVS)

動畫師等等相關專業人才,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案(由外部企業公司等等提供的)。

最有名的例子是~MASS ANIMATION

MASS ANIMATION

2010/12/25

[轉載] 英國動畫的實用性

先岔題~期望台灣也將會有個集結動畫相關資訊的分享平台,像是品賞艾尼墨,甚至是 aniboom

aniboom 甚至做到不僅僅是資訊分享平台,或是辦辦比賽而已了,他們甚至作為了自由工作者與企業公司專案之間的仲介角色。(詳細說明之後再補充)

這是篇前哨文,當作"這樣玩動畫也不錯!"一文的前製功課。






以下來自於


轉載| 英國動畫的實用性 (來源網頁)


品賞艾尼墨


非常棒的動畫分享平台,視野非常國際化





[ 轉貼內容 ]

這篇文章是轉載薛燕平老師的著作《 英國動畫 》中圍繞“英國動畫的實用性”的四段話,我認為這四段話對我們會很有幫助,讓我們認識到外界的同時也能認清我們所處的環境。

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伴隨著一些英國產的實用性動畫作品往下看吧!




英國動畫的實用性及其成因

英國大使館每年都會和中國傳媒大學搞一些文化交流活動,例如動畫MV展、設計師講座,旨在推廣英國創意產業。 每次活動結束時觀眾都會收到一份條查表,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問題是“你覺得英國是創意發源地嗎?”我不知道他們可以如此自信以至於問出這樣子大的問題,搞得全世界似乎只有英國人會思考。 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英國確實是最早(1995年)提出“創意產業”這一概念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倫敦更是成為世界創意產業的中心。 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這樣評價今天的英國創意產業:“從某方面講英國正在經歷一場創意革命。當然,我們並沒有發明設計、廣告、時尚、廣播、電子遊戲等事物,我們只是給這些領域起了名字,貼上標籤,讓人們認識到他們的價值而已。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部分,創意產業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我們不是第一個搞創意產業的,但我們是第一個使用創意產業這一名詞的人,並且對其極為重視。我認為創意產業在英國GDP中的比例比其他國家要高,站了英國整個經濟的8%。這個比例很高,其發展速度是國民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三倍,所以倫敦有很多創意公司。”

英國政府支持創意產業的力度與日俱增,十幾年前就開始對包括動畫在內的文化創意產業狀況進行評估——從廣告到電子遊戲,一共分為13個類別,其中有七個類別與動畫有關。 由此看來,在英國動畫可以乾很多事情,而不僅僅是講故事。

其實動畫除了作為敘事性藝術品在電視台與電影院放映外它還有很多其他功能:動畫MV,動畫廣告,建築瀏覽動畫,電子遊戲過場動畫,影視作品的動畫片頭、片花,電影特效,舞台表演的多媒體展示,電視節目包裝,工業設計演示動畫,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演示,甚至動畫電子賀卡與DVD光盤動畫菜單。 在英國幾乎每一位動畫藝術師(不論名氣大小)都參與過實用性動畫項目的創作,並湧現出一大批像激情動畫公司、阿卡工作室等享譽世界的本土動畫公司。

製作實用性動畫的好處顯而易見——錢多! 無論是製作預算還是創作者的報酬都是製作個人藝術短片所無法比擬的。 看著那些世界頂級商家客戶名單,我想任何一個動畫師都會怦然心動。 在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其利潤率遠比製作電視系列動畫片高得多),這些製作實用性動畫的公司還借助與世界一流商家合作之名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於是又有新客戶慕名而來,或製作實用性動畫或投資創作敘事性動畫,動畫運營的良性循環就此建立。





也許有人會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實用性動畫的藝術創作空間肯定微乎其微甚至毫無藝術可言,用“製作”二字形容它比用“創作”二字更為貼切。 在中國這一猜測也許成立,但是縱觀英國實用性動畫,你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這些“活兒”與動畫師的個人藝術短片無論在製作技巧、形式還是美術風格上並沒有明顯區別。 以廣告為例,英國動畫廣告所表現的內容乍一看通常與產品本身沒有多大關係。 客戶往往記住了一部富於創意的動畫片而忽略了廣告所推銷的產品是什麼。 廣告客戶不但不追究自己的產品沒有被明確宣傳的責任,反而很欣賞藝術家們這種“文不對題”的創新想法。 在這樣有品位的客戶的培養下,英國動畫藝術家們獲得了其他國家動畫師可望而不可及的創作機會與資金,很多動畫廣告片的形式與主題絲毫不遜色於藝術短片,令人愛不釋手,有收藏的衝動。 動畫廣告成為動畫師的試驗田,各種新技術與形式得到客戶充足資金的大力扶持,動畫是積累了經驗與資金,再應用於個人短片創作,於是又一個良性循環建立了。


2010/12/16

APP TREND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80" caption="(消息來源:TNW;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caption]

APP趨勢,是未來的必然,雖然看起來似乎僅普遍應用在科技相關領域,但這樣的趨勢背後~也蘊藏著驅動社會演化的能量。APP觀念的思考也會變得很重要。


內容接收者(消費者)→ 硬體介面(iPad / iPhone)→

連網軟體平台(iTunes)或 雲端平台(Apple Store)←

內容創造者(生產者)




新媒體狂潮!?

有人說這是一波新媒體狂潮,也有人說這是25年一度的革命,從最近的新聞~美國人上網時間已和看電視打平,或是中國禁止網路媒體播放歐美影集所造成的大迴響等等,都可發現,我們的生活模式真的跟過去不大一樣了,問問自己身邊的朋友,事實上也幾乎是上網時間超過看電視的時間,甚至多很多。

新媒體狂潮(或革命),也似乎有這麼一回事。在過去行動上網還不普及的時代,傳統音樂產業就面臨了一波大變革,有人只是奮力地反盜版,然後無可奈何,但也有人在這當中找出並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iTunes。

那個時代,網路速度還不足以應付影音內容,而現在,卻已經足以支撐行動上網風潮的快速進展。所以,變革又來了,這次是更全面的數位內容,包括數位出版,包括影音內容,包括遊戲,甚至更多。

三年前的 iPhone ,已經開創了這個新局,現在的 iPad ,以更具殺手級應用的姿態,正式揭開新時代的序幕。

當然,不僅僅是硬體的行動裝置,還有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包含多點觸控使用模式),也包含雲端應用的創新商業模式 ~ APP Store 。


開放思考/雲端應用/平台思維

最初大家聽到 APPLE 要做手機,許多人還覺得~不會太晚嗎? 或是覺得~每個大廠一年都要做出那麼多款的手機,來應付不同族群的消費者,你 APPLE 只做一隻?之類的。 最後,原來~ APPLE 開創了新的模式,讓你去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手機,讓其他公司來幫你做 APP ,這確實是的聰明的方法。

從這當中還可學到~善用雲端應用的觀念,以及,懂得運用平台的思維。


應用於數位內容創作

我們也可以試著想像,透過這些創新的科技應用,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創作模式,甚至商業模式。

以動畫為例,電影或是影集,是動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產業運作「模式」,一種得以透過多人合作又得以符合成本效益的市場導向商業模式。

台灣動畫產業的瓶頸是在於市場規模,因為動畫生產是一種「規模經濟」,需要透過「大量生產」及資本主義式的"市場行銷"來平衡頗高的生產成本。

然而, APP 時代告訴我們,媒體通路還有更多可能性,不再是電視生態獨大。而當我們不必拘泥於電視頻道的通路時,就可以回頭重新思考,過去的「規格」(例:影集13集/一集22或11分鐘),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所定收看的族群不再是守在電視機前,躺在沙發上的觀眾時,而是坐捷運火車通勤的上班族或學生時,他們的閱聽習慣還會一樣嗎?如果不必每集都做這麼長,單集成本是不是就降低了,另外,也因為不必受制於電視頻道的規格,也就不一定需要一次就做滿一季13或26集的量。透過網路,彈性似乎大得多了。

其實這也不算太新的觀念,比如春水堂或是青禾動畫也早就著手這塊市場了,只是,未來在 APP 時代,會更普遍,也會有更多可能性。

當然還可以繼續往下發想~從網路社群模式談數位內容行銷,或是雲端應用的共同創作,或是結合兩者的開放分享與及時回饋的創作經營模式,APP化的創作介面與流程整合……等等。

2010/12/13

iPad衝擊/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 WAY ]   剛好在誠品看到一本呼應這個主題的新書-iPad衝擊(博客來)



最近 Google 甫推出了 Chrome Web APP Store ,已有在使用 iPhone / iPad 的人相信會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感。沒錯,就是 APP 模式,只是傳播介面的載體換成是 Chrome 瀏覽器。而接連而來的這一切,不僅僅意味著網路生態的改變,甚至是整個媒體生態的嶄新演化。

「內容生產者 → 介面 → 內容接收者」-的媒體傳播模式,將有不一樣的可能。 關鍵就在於「介面」 ,不管是 iPhone / iPad ,還是 Chrome 等等的現代網路瀏覽器,都造就出了新的媒體生態,讓消費者 / 觀賞者 / 閱讀者不再是只有電視 / 紙本書籍等傳統介面可作為選擇。

APP 模式正是這個嶄新生態中的創新模式。內容接收者可以更有彈性地透過自己的介面裝置,選擇自己要的內容(APP)。而對內容生產者而言,也不再侷限於既有的媒體通路。

另外再提供一篇文章作為閱讀參考~Web 3.0 與「後 PC」時代




*以下所轉貼的文章已轉為繁體,並局部替換上台灣所慣用的詞彙。


[ 轉貼]  來源網頁

iPad帶來的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2010年12月10日09:54 騰訊科技

[ 導讀 ]   iPad已經改變了網際網路設計,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網際網路的iPad化”。 正如iPad對網際網路設計產生的影響一樣,它對第二波網路應用程式的影響也表現得更為明顯。

2010/12/05

謎樣的雙眼對上神秘的笑容 [科學人]


這篇是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發表在科學人雜誌上的文章(這個月)。透過他與朋友的對談,我們得以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藝術當中~原本隱晦抽象的元素。


而這裡有趣的是這位朋友所在做的事情~圖像融合程式。目標是讓擬真的動漫畫人物,脫離詭異谷,帶給觀眾更真實的感覺。也就是~試著從藝術創作當中萃取元素,透過科學分析,科技手法,然後,再回頭幫助藝術創作。


這就是他朋友在文中一開始說的~加入『』的元素。 後面更加上了醫學的角度,說明了高低頻率兩種視覺神經細胞,如何影響了人的觀看,如何創造了蒙娜麗莎的神祕微笑。


科學角度,以及科學技術,都是我們觀看覺知這個世界的工具~思考工具、分析工具、製作工具。 是同一件事物當中的不同面向之一。 現代主義在20世紀透過專業分工的思維,將這個世界切成一塊塊的碎片,有許多在我們這個時代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或許在達文西的文藝復興,並非如此。 就連我們對達文西的認識,也是就現代的眼光,領域化地切割分析了他的成就~解剖學、繪畫、建築、軍事、機械、生物...等等...。也造就了我們對於達文西的驚嘆多半是「多元、跨領域」等等的認識與理解。


如果換個方式來認識,事實上,或許達叔所想的所做的,並非在多,而僅是透過不同的角度~認識與理解~感受與體驗~他所處的這一個世界。 而他所創作出來的一切成就,是過程中的證明,證明在這些精巧的手藝當中,他所發現的一切原理,於這個世界。


正是因為透過人的思考、人的發現,以及人的創作,造就了文藝復興,以人為本體出發的大時代。他們並沒有復興為希臘時代,而是透過人類對這個世界更多的認識、更多的角度,還有更豐富的創作,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的精彩頁張。 (完)(有算離題嗎?哈)



蒙娜麗莎的神祕笑容


我的眼睛正視蒙娜麗莎的眼睛,她嘴角的微笑確實神秘,我的眼睛下移,正視她的嘴唇, 乖乖!神秘不見了。


撰文╱曾志朗


我還是不死心,繼續追問︰「那怎 麼辦?」他大笑一聲說︰「我們可 以把動畫裡的人,加上『』的因 素呀!你是認知心理學家,總知道該 怎麼做吧?!」他等著我回答,但我 不知道如何回應,僵在那裡,他以同 情的聲調說︰「算了,專業不同,也 不必讓你猜來猜去了。我們收集了一 『拖拉庫』的人類表情圖像,製成模 型,有眼睛的各種神情,也有鼻子、 嘴巴、眉毛、額頭、下巴等種種肌肉 牽動型態,就像警局偵察小組所有的 人臉資料庫一樣,但更精細。


2010/11/28

Aviary HTML5 photo editor 超簡易照片修圖後製分享工具線上版

與 idea co-creator 的其中幾個想像要素相關連的是:

雲端線上、APP應用、數位內容





What is Aviary !? 節錄關於這個網站的重點介紹:

*Aviary是一個專門開發各種線上創作工具的服務,目前網站上提供了各種繪圖設計、音效混編器,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的線上版,不需安裝、不需註冊就可以隨意使用,Aviary期待自己能為多媒體創作者打開數位化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Aviary是一個很有趣的網站服務,它致力於研發各式各樣的線上多媒體編輯工具(並且在前一陣子,宣布所有WebApp免費開放使用),目前已經擁有多達八款的圖像、聲音編輯器,每種工具你都可以隨意試玩,等到需要存檔時,再統一註冊一個免費的Aviary帳戶即可。

*Aviary有鳥籠的意思,而它所推出的線上編輯工具也都是以各種鳥類來命名。有意思的是,不僅僅Aviary的包裝風格別出心裁,它所推出的工具也大致上符合以「簡單有創意」的方法來使用專業工具的訴求。

*Aviary剛好也彌補了Google應用服務(Google Apps)的不足,Google Apps的線上服務像是Google文件,本身的繪圖功能相當薄弱,也沒有音效處理的功能,Aviary可以直接整合進你的Google Apps服務中,提供更方便、強大的影像、聲音線上編輯功能。


轉貼自:電腦玩物

aviary html5-01

Aviary是一個專門開發各種線上創作工具的服務,目前網站上提供了各種繪圖設計、音效混編器,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的線上版,不需安裝、不需註冊就可以隨意使用,Aviary期待自己能為多媒體創作者打開數位化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而不斷推出新服務的Aviary,最近又開發了一款代號為「Feather(羽毛,因為Aviary的所有工具都是以鳥類命名)」的照片後製、分享工具。這款線上工具有幾個很重要的特色,首先它非常簡單易用,以滿足用戶立刻修出創意照片的需求為目標,並且修圖後提供用戶快速分享照片的獨立網址,很適合隨手將照片上傳、特製然後分享到朋友出沒的各大社群網站。

另外,這款Feather是一個「HTML5 photo editor」,只要使用現代瀏覽器就能快速修圖,不需安裝Flash外掛(所以也可以在iPad上使用,未來也會推出手機版);還有一點非常重要,Feather提供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外嵌工具,網站站長可以隨意把這個修圖工具內嵌在自己的網站中,提供你的網站用戶上傳圖片後的修圖功能(例如你正在經營的一個相簿網站中)。



2010/11/25

雲端算圖




(來源自:動畫筆記本)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被炒熱好一陣子了,

AWN上的一篇文章-Elastic Cloud Computing at DreamWorks with Cerelink,

提到雲端運算應用在動畫製作的例子-雲端算圖,

位於洛杉磯的DreamWorks Animation跟新墨西哥的Cerelink一起合作,

只要DreamWorks需要算圖,

便把資訊送到Cerelink的電腦進行運算,再傳回DreamWorks,

因為傳輸速度很快的關係,使用者也不知道實際運算的電腦遠在千里之外。






DreamWorks在Shrek Forever After,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以及剛上映的Megamind都用這個方式算了許多圖

一方面因為網路速度讓雲端算圖得以實現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新墨西哥製作動畫可以得到一些稅賦減免的優惠

值得國內嘗試推動此類工作的人士參考。


延伸閱讀: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620" caption="Elastic Cloud Computing at DreamWorks with Cerelink ( 點圖連結至原文 )"][/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50" caption="淺談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 (中文) ( 點圖連結至原文 )"][/caption]

2010/11/24

Tumblr : 再次介紹這個另類微型部落格

Introducing: Tumblr v5 from David Karp on Vimeo.

tumblr

-----------------------

這個特別的部落格是2007年創立,不算新,但在台灣遠不及facebook、plurk或twitter來得有名。

吸引我的一個主因是它的介面設計~像APP一樣的圖像化、乾淨俐落、單純清楚,而且有很多漂亮的佈景主題可供套用。 功能上,比facebook有更多項目,但操作上卻是沒有因此變得複雜,我想關鍵還是在於介面的乾淨俐落之故吧。

這也給我更多想像~關於~idea co-creator這個平台可能的使用者介面設計。特別像是前篇文章裡提及的一個特點~更像互動的對話。也唯有如此,網路平台作為溝通工具才更有意義,也更適合作為數位內容前製開發的雲端空間。

所以Tumblr給我的啟發有:社群合作模式、分享與互動對話、介面設計的簡易性......

然後延伸想像出~每個主題可以像是一個部落格,其中的分類:影片、圖像、文字...等等都被妥善配置於當中。

整個idea.c.c平台像是一台iPhone:一個主題為一個APP,打開裡頭也有小APP~文字分享、圖片分享、甚至線上繪圖APP...

(需要畫個心智圖會更清楚)

2010/11/23

KINECT熱賣百萬套 駭客群起破解



有句成語就是「樹大招風」,這用來形容目前微軟KINECT體感攝影機實在最貼切啊。KINECT在11月4日率先於北美地區推出大獲好評,而且10天實際銷售破100萬套,並預估年底前能達到500萬套的銷售目標。KINECT標榜無需控制器的嶄新操縱體驗,好像電影【關鍵報告】中的憑空操縱的新鮮感,不但帶給遊戲全新的操縱革命,對駭客高手來說也是新鮮的常識。

2010/11/22

Zombigotchi一款以殭屍為題材的寵物遊戲(iPhone/iPad)

"Zombigotchi一款以殭屍為題材的寵物遊戲,擁有五個秘密角色和多種道具,任您蹂躪! 高清晰的圖形,iPhone/iPad通用。"







這是一個動畫/遊戲創新應用的好例子。

類似像過去電子雞的遊戲方式,結合kuso紓壓的內容。

應該是主打手機應用-APP,ex.iPhone/iPad

(也應該可以開發瀏覽器的APP-擴充功能)

當然也有網站上的遊戲(引擎是用UNITY)。也都是雲端應用

關鍵字:雲端線上,APP應用,無縫體驗
Site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