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0
2011/04/05
【推薦書籍 - facebook 臉書效應】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博客來書店)
看這本書,就好像是在看小說一樣,一旦開卷,便難以釋手。上一本給我這種感覺的類似書籍是「皮克斯傳奇」,同樣是敘述一間公司的成長歷史,也同樣能寫得像小說般精采!
不過,公司的創立與成長本身到底精不精彩,才是重點!當然,臉書傳奇也沒令人失望,更了不起的是,透過這本小說書,能更深入了解臉書的精神、信念與價值觀等等。也如同我所相信的,賺錢,從來都不是成就大事業的唯一目的(注意!我有加上唯一兩個字)。相信一件事~這件事會對很多人有價值,那麼,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到最好,最後,賺錢也不過是追求卓越的過程裡,必然發生的過程(就會有很多人搶著要投資你!臉書就是~)(當然總是要不斷確認,這件事,是否真的有價值!)
就像最近看的一部好電影~「三個傻瓜」片中男主角說的:「Chase Excellence,Success will follow...」(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跟著來!)以下是一些摘錄分享:
不以賺錢為主要目的( p25)
「於是,我告訴他,我覺得他看起來像是天生的執行長。在我看來,這是個恭維,我通常不隨便恭維,但他卻覺得這是個侮辱,臉皺成一團,露出嫌惡的表情,幾分鐘後說道:『我從來沒想過要經營公司,對我而言,一個事業只不過是達到目的的一種好工具。』......」
Way:「任何一個好點子,特別是能改變很多人、改變世界的點子,勢必都需要不少成本,總是需要人才、時間、場地等等條件。所以做事業的目的,在於讓點子不會因為這些現實考量,導致難產,而無法造福人群;事業需要賺錢需要利潤的原因,在於許多點子需要實驗、需要更多延伸,所以需要研發,研發就需要投資,包括時間和資金。
試著揣想商業最初的起源:人們從以物易物的交換,彼此發揮所長生產,再透過市場的交換,達到滿足彼此需求的平衡。貨幣在這當中,是標示價格的工具(而非目的)。人們的進步在於,不斷地發現問題,也就是需求,再透過專業來解決問題,滿足需求,可能是創造出產品,也或許是提供服務。
全球化、商業化(資本主義)、資訊普及化~人們看的世界愈來愈大,也愈來愈看不見整個生態的平衡;看到的,是在眼前亮晃晃的貨幣,或是具體量化的物質標準。愈來愈多人忘記,商業機制與貨幣,都是工具,而非目的。」
馬克祖克柏隨身日誌上的引言:
「你想看到這世界出現什麼改變,自己先做出此改變。---甘地」
2011/04/04
2011/01/21
【求知若飢 ,虛心若愚】- 賈伯斯演講
【轉貼來源】
今天,很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過,說實話,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
Apple CEO Steve Jobs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全文 ( 中英文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求知若飢 ,虛心若愚 )
今天,很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過,說實話,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
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2010/12/28
書籍推薦 – 亂世煉金術 & 隨處經濟效應
這兩本書都是2010年中在台灣出版的,
亂世煉金術 以及 ANYWHERE - 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
都是屬於宏觀的策略思考或是設計思考,關於趨勢。
特別推薦~第二本~隨處經濟的推薦序~網際網路轉大人~撰文者為
暢銷書《N世代衝撞》、《維基經濟學》作者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
短短的篇幅~清楚地描繪出整個大時代的輪廓樣貌
.........

亂世煉金術:150 WAYS TO SPARK INNOVATION DURING TIMES OF CHANGE
EXPLOITING CHAOS: HOW TO FILTER THROUGH THE NOISE AND BREAK THROUGH THE CLUTTER
內容簡介
亂世煉金術 以及 ANYWHERE - 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
都是屬於宏觀的策略思考或是設計思考,關於趨勢。
特別推薦~第二本~隨處經濟的推薦序~網際網路轉大人~撰文者為
暢銷書《N世代衝撞》、《維基經濟學》作者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
短短的篇幅~清楚地描繪出整個大時代的輪廓樣貌
.........

亂世煉金術:150 WAYS TO SPARK INNOVATION DURING TIMES OF CHANGE
EXPLOITING CHAOS: HOW TO FILTER THROUGH THE NOISE AND BREAK THROUGH THE CLUTTER
內容簡介
Chaos 從字面上解釋是「混亂、渾沌不明」的狀態,
而在本書,作者指的卻是一種難以預料、未知領域中的星星之火,引伸至經濟的衰退、機會的泡沫化。
早在TWITTER、FACEBOOK還有當前我們所遇到的經濟危機之前,愛因斯坦就已經發表了三大不變的真理:
--別讓自己陷入混亂之境,學習發現單純的美好
--想辦法從混亂中找出事物的規律和一致性
--艱困的環境下,必定存在著機會
身處在不明朗的景氣下,企業或組織通常會以較保守的策略來因應,但,這並非絕對──畢竟,「守成」絕非維持榮景的唯一方式!
戲劇性的改變或簡單的發展,往往可以創造出另一套新的市場法則。
2010/12/27
讀 - 「策略」這頭凶惡的坐騎,駕御它!?
品讀的文章來自於~

「策略」這頭凶惡的坐騎,駕御它!?
文章一開始舉了一個大三學生的案例~一門設計企劃的課。
最後的關鍵語~我們究竟在學「怎麼做有策略思考的設計案」,還是在學「如何讓設計案看起來有策略思考」?
事實上,這是不管在學院裡還是職場上,都會碰到的狀況~倒果為因!
一門企劃課,目的在於讓學生練習策略思考,但常常因為各種奇妙的狀況~如老師引導錯誤或是學生投機~往往為求達到最後"目標"而不擇手段(這樣形容或許不夠溫和)。
所謂的不擇手段就是,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或許在當下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就像文中的第三組學生,他們也許可以拿到高分,但是,畢業之後呢?總不是長遠之計。
時代一直在變,公式也一直在變,想背也背不完,如果不能從每次的學習中,掌握處事的重點與原則,甚至建立自己做事做人的價值觀,那只會讓自己疲於奔命地應付再應付...。
文中也提到了提姆.布朗(Tim Brown)所著的"設計思考改造世界"這本書(這的確是根本)

策略思考提出的問題,不會是~如何設計出一個很棒的打字機?而是問你~為什麼要(繼續)做打字機?
這是柯羅納打字機公司的血淋淋案例。別為自己還能在一間大公司裡做點小設計而感到心滿意足,真正的務實,還需要再加上一點危機意識。
意思是,專業能力是基本前提,畢竟那是具體到可以讓老闆願意僱用你的條件。但是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真有價值,對自己或是對他人,就還需要再多點設計思考了。
從手上進行中的工作、功課中開始,抽掉別人(老闆、老師、朋友...etc)給你的標準,這會是學習策略思考或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

「策略」這頭凶惡的坐騎,駕御它!?
文章一開始舉了一個大三學生的案例~一門設計企劃的課。
最後的關鍵語~我們究竟在學「怎麼做有策略思考的設計案」,還是在學「如何讓設計案看起來有策略思考」?
事實上,這是不管在學院裡還是職場上,都會碰到的狀況~倒果為因!
一門企劃課,目的在於讓學生練習策略思考,但常常因為各種奇妙的狀況~如老師引導錯誤或是學生投機~往往為求達到最後"目標"而不擇手段(這樣形容或許不夠溫和)。
所謂的不擇手段就是,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或許在當下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就像文中的第三組學生,他們也許可以拿到高分,但是,畢業之後呢?總不是長遠之計。
時代一直在變,公式也一直在變,想背也背不完,如果不能從每次的學習中,掌握處事的重點與原則,甚至建立自己做事做人的價值觀,那只會讓自己疲於奔命地應付再應付...。
文中也提到了提姆.布朗(Tim Brown)所著的"設計思考改造世界"這本書(這的確是根本)

策略思考提出的問題,不會是~如何設計出一個很棒的打字機?而是問你~為什麼要(繼續)做打字機?
這是柯羅納打字機公司的血淋淋案例。別為自己還能在一間大公司裡做點小設計而感到心滿意足,真正的務實,還需要再加上一點危機意識。
意思是,專業能力是基本前提,畢竟那是具體到可以讓老闆願意僱用你的條件。但是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真有價值,對自己或是對他人,就還需要再多點設計思考了。
從手上進行中的工作、功課中開始,抽掉別人(老闆、老師、朋友...etc)給你的標準,這會是學習策略思考或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
2010/12/13
iPad衝擊/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 WAY ] 剛好在誠品看到一本呼應這個主題的新書-iPad衝擊(博客來)

最近 Google 甫推出了 Chrome Web APP Store ,已有在使用 iPhone / iPad 的人相信會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感。沒錯,就是 APP 模式,只是傳播介面的載體換成是 Chrome 瀏覽器。而接連而來的這一切,不僅僅意味著網路生態的改變,甚至是整個媒體生態的嶄新演化。
「內容生產者 → 介面 → 內容接收者」-的媒體傳播模式,將有不一樣的可能。 關鍵就在於「介面」 ,不管是 iPhone / iPad ,還是 Chrome 等等的現代網路瀏覽器,都造就出了新的媒體生態,讓消費者 / 觀賞者 / 閱讀者不再是只有電視 / 紙本書籍等傳統介面可作為選擇。
APP 模式正是這個嶄新生態中的創新模式。內容接收者可以更有彈性地透過自己的介面裝置,選擇自己要的內容(APP)。而對內容生產者而言,也不再侷限於既有的媒體通路。
另外再提供一篇文章作為閱讀參考~Web 3.0 與「後 PC」時代
*以下所轉貼的文章已轉為繁體,並局部替換上台灣所慣用的詞彙。
[ 轉貼] 來源網頁
iPad帶來的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2010年12月10日09:54 騰訊科技
[ 導讀 ] iPad已經改變了網際網路設計,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網際網路的iPad化”。 正如iPad對網際網路設計產生的影響一樣,它對第二波網路應用程式的影響也表現得更為明顯。
2010/12/05
謎樣的雙眼對上神秘的笑容 [科學人]
這篇是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發表在科學人雜誌上的文章(這個月)。透過他與朋友的對談,我們得以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藝術當中~原本隱晦抽象的元素。
而這裡有趣的是這位朋友所在做的事情~圖像融合程式。目標是讓擬真的動漫畫人物,脫離詭異谷,帶給觀眾更真實的感覺。也就是~試著從藝術創作當中萃取元素,透過科學分析,科技手法,然後,再回頭幫助藝術創作。
這就是他朋友在文中一開始說的~加入『人』的元素。 後面更加上了醫學的角度,說明了高低頻率兩種視覺神經細胞,如何影響了人的觀看,如何創造了蒙娜麗莎的神祕微笑。
科學角度,以及科學技術,都是我們觀看覺知這個世界的工具~思考工具、分析工具、製作工具。 是同一件事物當中的不同面向之一。 現代主義在20世紀透過專業分工的思維,將這個世界切成一塊塊的碎片,有許多在我們這個時代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或許在達文西的文藝復興,並非如此。 就連我們對達文西的認識,也是就現代的眼光,領域化地切割分析了他的成就~解剖學、繪畫、建築、軍事、機械、生物...等等...。也造就了我們對於達文西的驚嘆多半是「多元、跨領域」等等的認識與理解。
如果換個方式來認識,事實上,或許達叔所想的所做的,並非在多,而僅是透過不同的角度~認識與理解~感受與體驗~他所處的這一個世界。 而他所創作出來的一切成就,是過程中的證明,證明在這些精巧的手藝當中,他所發現的一切原理,於這個世界。
正是因為透過人的思考、人的發現,以及人的創作,造就了文藝復興,以人為本體出發的大時代。他們並沒有復興為希臘時代,而是透過人類對這個世界更多的認識、更多的角度,還有更豐富的創作,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的精彩頁張。 (完)(有算離題嗎?哈)

我的眼睛正視蒙娜麗莎的眼睛,她嘴角的微笑確實神秘,我的眼睛下移,正視她的嘴唇, 乖乖!神秘不見了。
撰文╱曾志朗
我還是不死心,繼續追問︰「那怎 麼辦?」他大笑一聲說︰「我們可 以把動畫裡的人,加上『人』的因 素呀!你是認知心理學家,總知道該 怎麼做吧?!」他等著我回答,但我 不知道如何回應,僵在那裡,他以同 情的聲調說︰「算了,專業不同,也 不必讓你猜來猜去了。我們收集了一 『拖拉庫』的人類表情圖像,製成模 型,有眼睛的各種神情,也有鼻子、 嘴巴、眉毛、額頭、下巴等種種肌肉 牽動型態,就像警局偵察小組所有的 人臉資料庫一樣,但更精細。
2010/11/11
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
Dear Wennie,
公司擁有很強勢的文化,獲利也很好,但是同仁的同質性很高,從外面邀請進來的主管都不適應而離開。怎麼看待這樣的組織體質?
~Robin
Dear Robin,
最近全球科技業的新聞熱點,應該就是蘋果與非蘋果陣營互相叫陣。蘋果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批評Google的Android手機「太破碎」,消費者往
往被迫自行整合所需的功能或服務,而iPhone則具備了完整的整合服務與功能,「消費者想要的是可用的裝置,我們相信整合勢必會擊敗破碎的系統。」
這一番言論,引起非蘋果陣營的撻伐,批評賈伯斯是「控制狂」,並相信開放系統必定打敗封閉系統。誰說的比較對呢?系統是開放或封閉,關係比較大的應該是企業或技術開發者,消費者的確只想要好用的裝置。另一方面,開放系統帶
來的創新能量,又的確是千錘百鍊之後的明證。我們該相信什麼呢?
且讓我們跳脫企業和使用者的角度,放大到人類社會的歷史來看,iPod、iPhone和iPad是怎麼產生的?其實這幾個改變市場規格的產品,都不是全新的產品,早在它們推出的好些年前,它們的前身就出現在被賈伯斯所批評為「破碎」的PC陣營當中,例如MP3播放器和Tablet PC。如果這些產品從未出現,i系列產品今天還能不能如此完美地呈現?
從「陣營」的層次跳開,我們的確可以慶幸,我們同時擁有一個開放系統,和若干擅長整合的企業(其中之一是蘋果),讓開放系統裡奔放的創造力,有機會落實在有能力結合對的夥伴(很驕傲地,台灣企業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在對的時間點,讓消費者享受到好的產品和服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今蘋果讓全世界科技業競相仿效的服務AppStore,也融入了開放系統的精神,產生人類歷史上空前(一定不是絕後)規模的集體創作。
再回到產業歷史來看,假如資訊產業如同汽車業或其他產業那般,不是在開放架構下孕育,它能否產生如今從住家、汽車到雲端、完全無縫隙的生活革命?
許多經營者都希望學習賈伯斯,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這樣兼具質感與執行力。但也許這一段「開放vs.封閉」給我們更大的啟示,並不是如何變成賈伯斯,而是在我們的組織裡,存在一個開放系統,可以是一個網站、一個社群組織,或者一個部門。堅定相信、並永遠不要關上這扇門。
∼Wennie
來源網頁
公司擁有很強勢的文化,獲利也很好,但是同仁的同質性很高,從外面邀請進來的主管都不適應而離開。怎麼看待這樣的組織體質?
~Robin
Dear Robin,
最近全球科技業的新聞熱點,應該就是蘋果與非蘋果陣營互相叫陣。蘋果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批評Google的Android手機「太破碎」,消費者往
往被迫自行整合所需的功能或服務,而iPhone則具備了完整的整合服務與功能,「消費者想要的是可用的裝置,我們相信整合勢必會擊敗破碎的系統。」
這一番言論,引起非蘋果陣營的撻伐,批評賈伯斯是「控制狂」,並相信開放系統必定打敗封閉系統。誰說的比較對呢?系統是開放或封閉,關係比較大的應該是企業或技術開發者,消費者的確只想要好用的裝置。另一方面,開放系統帶
來的創新能量,又的確是千錘百鍊之後的明證。我們該相信什麼呢?
且讓我們跳脫企業和使用者的角度,放大到人類社會的歷史來看,iPod、iPhone和iPad是怎麼產生的?其實這幾個改變市場規格的產品,都不是全新的產品,早在它們推出的好些年前,它們的前身就出現在被賈伯斯所批評為「破碎」的PC陣營當中,例如MP3播放器和Tablet PC。如果這些產品從未出現,i系列產品今天還能不能如此完美地呈現?
從「陣營」的層次跳開,我們的確可以慶幸,我們同時擁有一個開放系統,和若干擅長整合的企業(其中之一是蘋果),讓開放系統裡奔放的創造力,有機會落實在有能力結合對的夥伴(很驕傲地,台灣企業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在對的時間點,讓消費者享受到好的產品和服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今蘋果讓全世界科技業競相仿效的服務AppStore,也融入了開放系統的精神,產生人類歷史上空前(一定不是絕後)規模的集體創作。
再回到產業歷史來看,假如資訊產業如同汽車業或其他產業那般,不是在開放架構下孕育,它能否產生如今從住家、汽車到雲端、完全無縫隙的生活革命?
許多經營者都希望學習賈伯斯,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這樣兼具質感與執行力。但也許這一段「開放vs.封閉」給我們更大的啟示,並不是如何變成賈伯斯,而是在我們的組織裡,存在一個開放系統,可以是一個網站、一個社群組織,或者一個部門。堅定相信、並永遠不要關上這扇門。
∼Wennie
來源網頁
2010/10/31
Pivot — 創業家最重要的本領
一直很想介紹 Pivot 這個概念,但是他非常的難翻譯。字面上,Pivot 是「轉軸」、「軸心」的意思,也就是一個機械構造賴以旋轉的基礎,是一個平常很少用的單字。但是 Pivot 變成了形容詞 “pivotal” 之後,就帶有「關鍵轉折」、「逆轉聲勢」的意思,變成一個非常常用的單字。
而創業上的 Pivot,就是比較接近「關鍵轉折」這個意思,一個團隊經歷一個 Pivot 後,做出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什麼意思呢?我們先用幾個例子來看看吧:
我想大多數人不知道,現在已經被視為網路最重要、也最基本工具之一的「網誌」,或稱「部落」(blog) 當初是怎麼來的。Blog 這個字,其實是從 Web + Log → Weblog → Blog 來的,可以說是由 Pyra Labs 的創辦人依凡‧威廉斯 (Evan Williams) 發明的。而 Pyra Labs 這家公司,是在 1999 年時創立,本來想要開發一個線上專案管理軟體,結果這個軟體本身不怎麼受歡迎,想不到其中的「網路記事本」 (Web Log) 功能大家特別愛用。所以 Pyra Labs 最後決定來個 Pivot (轉換跑道),專心做 Blogger,後來雖然也經歷了不少苦日子,不過最終被 Google 買下,功德圓滿。
當史都華‧巴特菲 (Stewart Butterfield) 和卡特琳娜‧菲克 (Caterina Fake) 在 2004 年創辦 Ludicorp 時,他們一心想做的是一個網路萬人連線遊戲平台。想不到這個平台上的遊戲不怎麼紅,但是聊天室中的照片分享功能卻大受使用者的喜愛。於是他們做了一個 Pivot,把分享照片功能獨立成一個網站,才有了 Flickr 這個受到全世界照相迷愛用的分享平台。
很多人大概也不知道,現在在全世界最紅的「微網誌」Twitter,當初是怎麼來的。依凡‧威廉斯 (沒錯,同一個人) 當初離開 Google 創辦 Odeo 這家公司的時候,本來是想要做一個 Podcasting (Personal On-Demand Broadcasting 網路個人隨選廣播) 平台。結果開發產品的同時,創辦團隊間發現有大量互相傳簡訊的需求,所以做了一個簡訊轉發/廣播平台 (twttr) 來滿足這樣的需求。不久之後發現 Podcasting 並不是市場想要的「未來廣播」,但是 twttr 反倒是紅了。於是,整個公司又來了一個 Pivot,才有了今天如日中天的 Twitter。
看完了上面三個故事,我想你應該比較能夠了解 Pivot,他的意思就是從你的產品和市場互動的結果,挖掘出一個新的方向,然後調整組織的策略,重新出發。創業團隊需要 Pivot 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市場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樣。唯有把產品丟出去,你才能從中萃取出新的出路,新的商機。
如果你去看歷史上的創業家,他們都是很會 Pivot 的,上面的依凡‧威廉斯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這些人每次 Pivot,都會把組織帶到一個新的境界。所以,如果要說 Pivot 是創業家最重要的本領,其實一點也不為過。想更了解 Pivot?我們日後還會多聊到,你也可以去讀精實創業模式的發明人艾瑞克‧萊斯 (Eric Ries) 的網誌。 有什麼 Pivot 的故事嗎?歡迎留言跟大家分享。
另外,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囉!將於下星期四 (11/4) 在 BCDogs 舉行,詳情請見活動頁面。
來源網頁
而創業上的 Pivot,就是比較接近「關鍵轉折」這個意思,一個團隊經歷一個 Pivot 後,做出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什麼意思呢?我們先用幾個例子來看看吧:
Pyra Labs 與 Blogger
我想大多數人不知道,現在已經被視為網路最重要、也最基本工具之一的「網誌」,或稱「部落」(blog) 當初是怎麼來的。Blog 這個字,其實是從 Web + Log → Weblog → Blog 來的,可以說是由 Pyra Labs 的創辦人依凡‧威廉斯 (Evan Williams) 發明的。而 Pyra Labs 這家公司,是在 1999 年時創立,本來想要開發一個線上專案管理軟體,結果這個軟體本身不怎麼受歡迎,想不到其中的「網路記事本」 (Web Log) 功能大家特別愛用。所以 Pyra Labs 最後決定來個 Pivot (轉換跑道),專心做 Blogger,後來雖然也經歷了不少苦日子,不過最終被 Google 買下,功德圓滿。
Ludicorp 與 Flickr
當史都華‧巴特菲 (Stewart Butterfield) 和卡特琳娜‧菲克 (Caterina Fake) 在 2004 年創辦 Ludicorp 時,他們一心想做的是一個網路萬人連線遊戲平台。想不到這個平台上的遊戲不怎麼紅,但是聊天室中的照片分享功能卻大受使用者的喜愛。於是他們做了一個 Pivot,把分享照片功能獨立成一個網站,才有了 Flickr 這個受到全世界照相迷愛用的分享平台。
Odeo 與 Twitter
很多人大概也不知道,現在在全世界最紅的「微網誌」Twitter,當初是怎麼來的。依凡‧威廉斯 (沒錯,同一個人) 當初離開 Google 創辦 Odeo 這家公司的時候,本來是想要做一個 Podcasting (Personal On-Demand Broadcasting 網路個人隨選廣播) 平台。結果開發產品的同時,創辦團隊間發現有大量互相傳簡訊的需求,所以做了一個簡訊轉發/廣播平台 (twttr) 來滿足這樣的需求。不久之後發現 Podcasting 並不是市場想要的「未來廣播」,但是 twttr 反倒是紅了。於是,整個公司又來了一個 Pivot,才有了今天如日中天的 Twitter。
Pivot 的真正意思
看完了上面三個故事,我想你應該比較能夠了解 Pivot,他的意思就是從你的產品和市場互動的結果,挖掘出一個新的方向,然後調整組織的策略,重新出發。創業團隊需要 Pivot 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市場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樣。唯有把產品丟出去,你才能從中萃取出新的出路,新的商機。
如果你去看歷史上的創業家,他們都是很會 Pivot 的,上面的依凡‧威廉斯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這些人每次 Pivot,都會把組織帶到一個新的境界。所以,如果要說 Pivot 是創業家最重要的本領,其實一點也不為過。想更了解 Pivot?我們日後還會多聊到,你也可以去讀精實創業模式的發明人艾瑞克‧萊斯 (Eric Ries) 的網誌。 有什麼 Pivot 的故事嗎?歡迎留言跟大家分享。
另外,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囉!將於下星期四 (11/4) 在 BCDogs 舉行,詳情請見活動頁面。
來源網頁
2010/10/16
[ 推薦書籍 ] 工作大解放 - Rework
工作大解放:這樣做事反而更成功
Rework
點圖連結至博客來
作者:福萊德、漢森
原文作者:Jason Fried、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譯者:胡瑋珊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2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66055
Rework
點圖連結至博客來
作者:福萊德、漢森
原文作者:Jason Fried、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譯者:胡瑋珊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2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66055
天下文化的專題網站 -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b438/
【相關介紹】- 你不能錯過的「創業流言終結者」
心得:非常推薦的書,也有著設計思考的元素
[ 推薦書籍 ]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
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
- 作者:提姆.布朗
- 原文作者:Tim Brown
- 譯者:吳莉君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36554
- 作者在TED的演講 - 大設計思考
誠品書店做了很棒的專題網頁 http://www.eslite.com/html/event/100906_design/149307.shtml |
麥肯錫嚴選十大科技所帶動企業趨勢
1. 開放式共同創作(Distributed Cocreation)變成主流
開放式共同創作模指的是由網路上來自四方的人所共同創作,企業要經由調查來找到合適參與者、提供回饋及正確的誘因以刺激參與、並給予高度信任。
2. 將網路所及都納入組織
網路的發展強迫模糊了組織的界線,使得非員工的人才也可藉由新奇的方式提供專業。長遠來說,網絡式的組織將聚焦在和諧的任務執行組合,而非員工的權責。
3. 協同科技(Collaboration Technologies)規模化
影音及網路會議等協同科技急速發展,以改善知識工作者的辦公效率。策略性的選擇,例如是否將協同網絡延伸至客戶和供應商,將會是重要的。
4.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成長
物聯網指的是將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訊息傳感設備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提供智慧化識別與管理,先從成功案例多的改善流程及能源效率的裝置開始嘗試較好。
5. 實驗及大量資料
資料量正以驚人速率成長,隨之而起的分析資料科技價格也達新低,企業因此運用來做不同實驗,不過高階領導人必須以身作則建立"嘗試並學習"心態。
6. 用科技為永續世界盡心力
永續性已變成企業表現的重要指標,這方面資訊科技就像水一樣能載舟也能覆舟。在企業流程及策略中,必須建造能持續改善資源使用的管理系統。
7. 將任何事想像成服務
科技的發達,使現在的資產擁有者可利用傳統被販售的產品創造服務,不過服務的創新必須將終端用戶視為整個系統的一部分,和設計產品的心態截然不同。
8. 多重商業模式世代來臨
多重商業模式能藉由和不同對象互動創造價值,不妨自問誰會對你提供的資訊感興趣?如果免費提供產品或服務會怎麼樣?如果競爭者這樣做會有何後果?便能找到一些機會或弱點。
9. 從金字塔底部開始創新
破壞性創新的商業模式通常來自科技和極端市場狀態(新興國家)的組合,因此全球性企業必須加入孕育此類破壞性創新的本地網絡。
10. 利用科技製造公共資產
科技將在政府計畫全球經濟政策的發展中,藉由促進創造並有效管理新型態公共資產,扮演重要角色。在制定策略時便要設想如何運用科技,並擁抱不同單位間創新合作。
看新聞全文(原文)
數位時代雜誌
開放式共同創作模指的是由網路上來自四方的人所共同創作,企業要經由調查來找到合適參與者、提供回饋及正確的誘因以刺激參與、並給予高度信任。
2. 將網路所及都納入組織
網路的發展強迫模糊了組織的界線,使得非員工的人才也可藉由新奇的方式提供專業。長遠來說,網絡式的組織將聚焦在和諧的任務執行組合,而非員工的權責。
3. 協同科技(Collaboration Technologies)規模化
影音及網路會議等協同科技急速發展,以改善知識工作者的辦公效率。策略性的選擇,例如是否將協同網絡延伸至客戶和供應商,將會是重要的。
4.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成長
物聯網指的是將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訊息傳感設備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提供智慧化識別與管理,先從成功案例多的改善流程及能源效率的裝置開始嘗試較好。
5. 實驗及大量資料
資料量正以驚人速率成長,隨之而起的分析資料科技價格也達新低,企業因此運用來做不同實驗,不過高階領導人必須以身作則建立"嘗試並學習"心態。
6. 用科技為永續世界盡心力
永續性已變成企業表現的重要指標,這方面資訊科技就像水一樣能載舟也能覆舟。在企業流程及策略中,必須建造能持續改善資源使用的管理系統。
7. 將任何事想像成服務
科技的發達,使現在的資產擁有者可利用傳統被販售的產品創造服務,不過服務的創新必須將終端用戶視為整個系統的一部分,和設計產品的心態截然不同。
8. 多重商業模式世代來臨
多重商業模式能藉由和不同對象互動創造價值,不妨自問誰會對你提供的資訊感興趣?如果免費提供產品或服務會怎麼樣?如果競爭者這樣做會有何後果?便能找到一些機會或弱點。
9. 從金字塔底部開始創新
破壞性創新的商業模式通常來自科技和極端市場狀態(新興國家)的組合,因此全球性企業必須加入孕育此類破壞性創新的本地網絡。
10. 利用科技製造公共資產
科技將在政府計畫全球經濟政策的發展中,藉由促進創造並有效管理新型態公共資產,扮演重要角色。在制定策略時便要設想如何運用科技,並擁抱不同單位間創新合作。
看新聞全文(原文)
數位時代雜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