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6

APP TREND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80" caption="(消息來源:TNW;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caption]

APP趨勢,是未來的必然,雖然看起來似乎僅普遍應用在科技相關領域,但這樣的趨勢背後~也蘊藏著驅動社會演化的能量。APP觀念的思考也會變得很重要。


內容接收者(消費者)→ 硬體介面(iPad / iPhone)→

連網軟體平台(iTunes)或 雲端平台(Apple Store)←

內容創造者(生產者)




新媒體狂潮!?

有人說這是一波新媒體狂潮,也有人說這是25年一度的革命,從最近的新聞~美國人上網時間已和看電視打平,或是中國禁止網路媒體播放歐美影集所造成的大迴響等等,都可發現,我們的生活模式真的跟過去不大一樣了,問問自己身邊的朋友,事實上也幾乎是上網時間超過看電視的時間,甚至多很多。

新媒體狂潮(或革命),也似乎有這麼一回事。在過去行動上網還不普及的時代,傳統音樂產業就面臨了一波大變革,有人只是奮力地反盜版,然後無可奈何,但也有人在這當中找出並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iTunes。

那個時代,網路速度還不足以應付影音內容,而現在,卻已經足以支撐行動上網風潮的快速進展。所以,變革又來了,這次是更全面的數位內容,包括數位出版,包括影音內容,包括遊戲,甚至更多。

三年前的 iPhone ,已經開創了這個新局,現在的 iPad ,以更具殺手級應用的姿態,正式揭開新時代的序幕。

當然,不僅僅是硬體的行動裝置,還有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包含多點觸控使用模式),也包含雲端應用的創新商業模式 ~ APP Store 。


開放思考/雲端應用/平台思維

最初大家聽到 APPLE 要做手機,許多人還覺得~不會太晚嗎? 或是覺得~每個大廠一年都要做出那麼多款的手機,來應付不同族群的消費者,你 APPLE 只做一隻?之類的。 最後,原來~ APPLE 開創了新的模式,讓你去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手機,讓其他公司來幫你做 APP ,這確實是的聰明的方法。

從這當中還可學到~善用雲端應用的觀念,以及,懂得運用平台的思維。


應用於數位內容創作

我們也可以試著想像,透過這些創新的科技應用,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創作模式,甚至商業模式。

以動畫為例,電影或是影集,是動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產業運作「模式」,一種得以透過多人合作又得以符合成本效益的市場導向商業模式。

台灣動畫產業的瓶頸是在於市場規模,因為動畫生產是一種「規模經濟」,需要透過「大量生產」及資本主義式的"市場行銷"來平衡頗高的生產成本。

然而, APP 時代告訴我們,媒體通路還有更多可能性,不再是電視生態獨大。而當我們不必拘泥於電視頻道的通路時,就可以回頭重新思考,過去的「規格」(例:影集13集/一集22或11分鐘),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所定收看的族群不再是守在電視機前,躺在沙發上的觀眾時,而是坐捷運火車通勤的上班族或學生時,他們的閱聽習慣還會一樣嗎?如果不必每集都做這麼長,單集成本是不是就降低了,另外,也因為不必受制於電視頻道的規格,也就不一定需要一次就做滿一季13或26集的量。透過網路,彈性似乎大得多了。

其實這也不算太新的觀念,比如春水堂或是青禾動畫也早就著手這塊市場了,只是,未來在 APP 時代,會更普遍,也會有更多可能性。

當然還可以繼續往下發想~從網路社群模式談數位內容行銷,或是雲端應用的共同創作,或是結合兩者的開放分享與及時回饋的創作經營模式,APP化的創作介面與流程整合……等等。

以下轉載自:

Media * Tech = New Culture [ 媒體 * 科技 = 新文化 ]


123

2010/12/13

iPad衝擊/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 WAY ]   剛好在誠品看到一本呼應這個主題的新書-iPad衝擊(博客來)



最近 Google 甫推出了 Chrome Web APP Store ,已有在使用 iPhone / iPad 的人相信會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感。沒錯,就是 APP 模式,只是傳播介面的載體換成是 Chrome 瀏覽器。而接連而來的這一切,不僅僅意味著網路生態的改變,甚至是整個媒體生態的嶄新演化。

「內容生產者 → 介面 → 內容接收者」-的媒體傳播模式,將有不一樣的可能。 關鍵就在於「介面」 ,不管是 iPhone / iPad ,還是 Chrome 等等的現代網路瀏覽器,都造就出了新的媒體生態,讓消費者 / 觀賞者 / 閱讀者不再是只有電視 / 紙本書籍等傳統介面可作為選擇。

APP 模式正是這個嶄新生態中的創新模式。內容接收者可以更有彈性地透過自己的介面裝置,選擇自己要的內容(APP)。而對內容生產者而言,也不再侷限於既有的媒體通路。

另外再提供一篇文章作為閱讀參考~Web 3.0 與「後 PC」時代




*以下所轉貼的文章已轉為繁體,並局部替換上台灣所慣用的詞彙。


[ 轉貼]  來源網頁

iPad帶來的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變革

2010年12月10日09:54 騰訊科技

[ 導讀 ]   iPad已經改變了網際網路設計,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網際網路的iPad化”。 正如iPad對網際網路設計產生的影響一樣,它對第二波網路應用程式的影響也表現得更為明顯。

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科技時代

[way]

開放,算是興起 " ideacocreator " 這個想法的一個重要信念。最近也在試著整理出 " APP " 概念趨勢,案例當然少不了Apple 和 Google (iPhone App和Chrome App),所以我也認同此篇作者Mr. Saturday所說~Apple並非完全封閉,甚至,如果他是不開放的,iPhone with App的創新模式根本不會誕生。

開放並不等同 "  放任 "因為失去品質的開放也是沒有意義的。數位內容(如動畫)的製作也是如此,這裡談開放,並不是純粹或是完全開放,而是在這個方向上,尋找出適切的配套措施,還有得以維持品質的機制。

事實上,世界上也早有動畫製作的案例發生了,期望台灣的動畫創作也能夠有如此的勇氣來嘗試。

-------------------------------------------------

Dec 11th, 2010 by Mr. Saturday

(來源網頁)


Apple 和 Google 在手機上面的大戰早就已經白熱化, 除了 Android vs. iOS 之外, 大家最喜歡拿兩家公司來比較的, 就是開放的平台以及封閉的平台了, Android 對於開發者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式幾乎不做任何審查, 相對地, 要讓你的應用程式上到 iPhone App Store, 卻須經過重重的關卡. 對於開放系統或是封閉系統的爭論一直持續著, 有的人說 Apple 的封閉系統會讓 Steve Jobs 再一次自食惡果, 若不及早向開放的生態靠攏, Apple 會再一次沒落; 相對地, 也有人直指, Google 的 Android 會造成一個混亂且缺乏管理的開放生態, 使用者的體驗因此受到危害.


實際上, 我不認為 Apple 擁抱的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 畢竟 Apple 也提供開發者工具, 允許他們在 iPhone 上面開發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 這部分是開放的; 但是 Apple 品管很嚴, 雖然人人可以寫, 但並非人人可以上架, 這部分你說他封閉也可以, 但我認為 Apple 是在小心地在求一個平衡, 在品質和完全開放之間取一個平衡點, Apple 的目的是在塑造品牌, Google 的目的是讓全世界的資訊流通, 兩者現在雖然互相踩進對方的地盤, 但當初的出發點和經營哲學卻是完全不一樣, 封閉和開放之說, 也是衍伸於此.


2010/12/12

[轉貼]資深菜鳥的工作雜想



資深菜鳥的工作雜想
Post by Mr.Sunday

這幾年Mr. Sunday不只是拖稿,根本是沒有文章,想當然是天天都去過星期天了。 阿…不是,其實是都是在很努力地在加班。 既然都拿加班拿藉口,想來想去,這幾年好像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就是Mr. Sunday這個資深的菜鳥在職場上領悟到心得與雜想,給大家作為參考。因為大家都處於不同產業或不同的工作環境,所以我盡可能先排除專業相關的東西,留下比較一般性的心得來跟大家分享。

態度決定高度

Passion

其實Mr.Sunday平常還蠻喜歡扮演一個職場的觀察者,例如明明是同一年進公司的新鮮人,能力剛開始都也都差不多,怎麼二三年後,就會有天差地遠的差距。 又可以觀察到明明是同一家公司,或是同一個工作環境,有人就是充滿幹勁,有人就是槁木死灰的。 其實再多去深入訪談了解,其實最關鍵的原動力,就是來自於對工作的熱情。 講這個對工作新鮮人可能很簡單,每一個剛進社會的新鮮人,太多也是躍躍欲試,抱著滿腔熱情,而常見的狀況是。 這熱情隨著工作的年限會以等比級數的急遽降低,原因總不乏夢想跟實際的落差,文化不適應, 跨團隊合作不順,工作不得志,錢賺的太少,….etc  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旦熱情降低,其實本來快樂簡單的事,都變的複雜難解了。  所以如果工作剛好是你的熱情,那恭禧你真的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因為這個比例不高。 如果剛好你還剩下一點小火苗,切記要好好保護它,這是一切的泉源。 而也可能有大部分的還沒有找到,也會建議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也好好沉澱一下,慢慢地從心裡去探尋。維持熱情這件事真的不簡單,除了時時要為自己加油打氣之外,也建議從週遭的朋友同事們,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來互相充電,也要小心那些充滿負面情緒與對工作極度不滿的人們,不要被他們影響囉。

Sitetag